400-0060-985
博雅汇MBA:“共享经济”炒作屡屡失败的根源是什么?
首页 > 资讯 > 博雅汇MBA:“共享经济”炒作屡屡失败的根源是什么? > 正文
博雅汇MBA:“共享经济”炒作屡屡失败的根源是什么?
时间: 2022-04-19 16:11:09
来源: 博雅汇MBA
浏览量: 922

“共享经济”这个名词和概念在中国已经被炒作了很长时间,但是大部分人包括很多从业人员对它的理解都有偏差。错误的理解导致错误的结果,直到今天,全世界第一波围绕共享经济创业的公司,不仅都没有上市,而且除了爱彼迎,优步和滴滴发展得比较好之外,剩下的大部分已经死掉了。于是这个词在很多场合也被大家当笑话讲。其实这并不是共享经济本身有什么问题,问题在于炒作概念的人完全没有搞清楚共享经济的意义。为什么“共享经济”这个炒作的如此火爆的概念,却在实战领域屡遭“滑铁卢”呢?共享经济成功或失败的根源是什么?让我们一起听听吴军博士在《见识》一书中的分析。

今天当我们说起共享经济时,大部分人马上会想到滴滴(包括它并购的优步、快的等公司)的⽹约车服务、爱彼迎(Airbnb)的网上住房短租服务,以及今天的各种共享单车服务。几乎每一个生活在大城市里的人都受益于这些新的服务。但是如果再举一些例子,恐怕就都是凑数了:共享充电宝、共享雨伞、共享板凳等都是对共享单车模式廉价的复制,再比如更早前打着共享资源旗号的,诸如O2O门诊挂号、共享医生、共享会计、共享律师等,对大家的生活都没有什么帮助。如果把共享经济的圈子划得再大一点,把那些所谓P2P、O2O等数十万家创业公司都包括进来,你会发现它们对我们的生活也没有什么影响。

单纯从共享经济的公司数量上来讲,过去和现在99%以上的公司是在炒作概念。当然,存在即合理。那么多人炒作概念,不能简单地以“钱多人傻”来总结,其背后有着相应的社会基础。

共享资源这个概念听起来似乎非常合理,因为我们的城市甚至地球早已经不堪重负,过去被浪费的资源实在太多,而闲置的资源也实在太多,因此通过共享更好地利用资源这种方式,至少听上去是有道理的。倡导“共享”还有⼀个好处,就是能站在道德的制高点上,显得有那么点情怀,也容易说动政府来支持。投资人对于这种各方面都赞赏的事情是非常喜欢投资的,媒体也喜欢跟在后面宣传。这些年,中国大城市里环境污染问题非常严重,让每个有责任心的市民都意识到通过共享减少资源浪费的必要性。在这种大前提下,当国内的创业者看到了爱彼迎和优步这些成功的案例后,便觉得似乎无论什么资源都可以拿出来共享了。

2016年,摩拜单车在上海正式投入运营,这可以算是共享经济的⼀个分水岭。在此之前,其实中国已经有不少于1000家基于所谓O2O、P2P和“互联网+”概念获得融资的各种共享资源公司。这还不算那些已经成立多年、生意没有起色,又趁机挂靠到共享经济新概念再次获得融资的老公司。当然,世界上其他国家也诞生出各类共享经济新公司,但是没有中国这么火热。这个阶段的共享资源公司主要的特征是利用互联网平台将原本属于个人的东西拿出来共享,从房屋,汽车,到司机的时间。

2016年之后,共享经济的形态发生了变化,具有代表性的是以摩拜和ofo为代表的共享单车服务。这一次“共享”和之前所不同的是,并不需要大家把自己闲置的东西拿出来,而是由提供共享服务的公司制作标准产品让大家使用。当然,市场上永远不缺少廉价的复制。当摩拜和ofo获得巨额的投资以及超⾼的估值后,一夜之间,什么共享雨伞、共享充电宝,甚至共享篮球等都纷纷出现,而⼀些原本就有的设备租赁服务也打上了共享的旗号。不过,可以预计到,在接下来的几年内,又会像两年前那样死掉一大片。

无论是哪种形式的共享,为什么只有少数公司(我们姑且将优步、爱彼迎、滴滴和摩拜等算作成功的公司)能成功,而大部分看似商业模式相同的共享却只是烧钱,没有也不会产生效果呢?下面我们从经济发展的根本需求来分析,大致可以将其归结为三个原因。

首先,共享是一把双刃剑,它既有可能让经济增长,又有可能让GDP萎缩;既可能为大家省钱,又可能让我们失去拥有物质财富时的快感。因此,人们对于共享这一需求本身就很矛盾。一方面,虽然每个人都认同如果全世界的人都过上美国人那样的生活——毎个家庭拥有两台轿车、200平方米的住房,每个月用掉500~1000度的电——这需要2~3个地球的资源才能做到,但是大家依然追求这样的生活,甚至即使房间空置还要购买。每个⼈都想让别⼈减少消耗,⽽轮到⾃⼰时却很难做到。另一方面,在过去几十年里,全世界的GDP就是靠消费在维持的。如果生产出的商品少了⼀半,GDP真的萎缩,不仅国家领导人不愿意看到,老百姓也不愿意接受。GDP并非仅仅是冷冰冰的数字,它是就业,是每个人的收入基础,是每个人梦想的来源。每个人都痛恨污染,但是如果可以将大家的收入和财富减少20%,来换取更好的环境,大多数人都会不愿接受,这就是大家为什么宁可挤在空气污染严重的北京,也不愿意到山清水秀的三线城市的原因。因此,无论大家喜不喜欢,任何让经济萎缩、让GDP降低的共享经济,或者其他什么商业模式,都是维持不下去的。使用这个试金石就可以轻易判断哪些共享经济公司能成功,哪些则⼀定会失败。

我们先来看一下早期成功案例——网约车和爱彼迎的短租。看上去它们都是将自己的闲置资源拿出来共享,从而达到减少资源浪费的目的,不过,仔细分析就会发现它们仍有区别。爱彼迎确实是让人们把自己不用的住房拿出来,符合利用闲置资源这一原则,但是优步和滴滴并不是这样。因为网约车的大部分从业者都是专职做司机,并非工薪阶层下了班还去做第二份工作。很多司机为了从事这个职业还会专门买新车,以达到专车的要求。事实上,到目前为止,除住房之外,任何将自己闲置的资源拿出来共享的尝试都不成功。

来看那些失败的共享经济案例,它们都没有将原有市场扩大这个特点,无论是共享电动工具,还是共享充电宝。就拿手机充电来说吧,虽然手机充电是刚性需求,充电宝却不是。你不可能因为有了租赁充电宝,就能让原来每天使用5个⼩时的手机变成使用10个小时。很长时间过去了,并没有见到共享充电宝像当初共享单车那样火爆,原因很简单,它不会将手机使用时间延长。

其次,共享的目的是带来便利,而不是节省资源。因此,把自己闲置的资源拿出去共享,还是由第三⽅公司提供共享的资源,都是无关紧要的。以电动工具共享为例,在美国⼀个电钻只卖20~40美元,但为了使用它,要开车⼀小时去别人家取,就很不方便。至于重达50~100磅的割草机,就更不可能到别人家去借了。不但那些家里闲置的设备没能成功共享,即使自己不用的汽车也没能共享成功。在爱彼迎诞生后,美国出现了几家共享短期闲置汽车的公司。它们的想法看起来很合情合理。美国有很多短期出差或者旅游的人,他们大多会自己开车到机场,将车子停在那儿,每天要交几美元到十几美元的停车费。而这些人到了要去的城市后,每天还要花40到60美元来租车。于是就有人想,为什么不把那些停在机场的车通过共享的方式租给出差的人呢?这不是一举两得吗?然后撮合这种生意的公司就诞生了,不过三年过去,这种生意做不起来。最根本的原因是,它既不符合能创造出更大市场的原则,用起来也不⽅便。属于个人的每一辆车条件好坏不同,开出去如果有了问题,那可真是叫天天不应、叫地地不灵。在摩拜单车出现后,有人问它的创始人王晓峰,为什么不设计一种简单的智能锁,让大家将自己不骑的自行车贡献出来呢?王晓峰说,那些自行车品质差异巨大,有的甚至毛病一大堆,骑起来不但没有面子,更重要的是紧急时候不能保证它们不掉链子,损毁以后也没有⼈来维修,看似节省资源的做法其实并不能给大家带来便利。因此,摩拜单车并不多考虑利用闲置资源,而是更多地考虑共享所提供的便利。

在美国,很多女士参加晚宴,包括很多好莱坞明星走红毯时,用的首饰甚至服装都是租赁的。除了某些病态的名牌手袋和时装购买者,极少有人愿意买50个包、100套时装放置在家里。而服装和饰品的租赁让很多人能在每次参加活动时都换一个手袋和一套服装。路易·威登或者香奈儿的手袋一次的租金一般是售价的1/10左右,大概200到400美元。如果个人将自己闲置在家的服装和手袋拿出来共享,不但质量没法保障,如果使用后出了问题,更难以解决纠纷。因此,在这个⾏业,共享资源能够做到,共享个人闲置资源却没有多大意义。

最后,对于专业人士,时间和技能的共享其实早已开始,只是没有使⽤“共享”这个词⽽已。

在历史上,除了国王和某些贵族,没人能养着一个医生、理发师或园丁,让他们只为自己提供服务,他们的时间和技能其实已经共享。同理,除了大机构,不会有人专门养一个会计师或者律师,这些专业人员的时间和知识也已经被共享了。今天,看病难的症结之处不在于没有共享医生时间和技能的平台,而在于好医生永远供不应求。即使随着时代发展,医生的平均水平提高了很多,也永远都会有相对好和相对差的分别,而好的永远是缺乏的,因此,利用社交网络或者移动互联网平台,并不能够解决这种供需矛盾。

专业人士的时间和技能难以利用新的互联网平台进一步共享还有一个原因:如果服务相对满意,顾客和服务者之间总倾向于建立一种长期的关系。因此,这种以共享为噱头的平台,即使做得再好,也只不过是带来第一单生意。一位投资人曾经和我讲,他的太太约了一个美甲的人上门做指甲,做完之后她向技师要了个电话,从此他们之间的生意就不再通过网约平台了。这位投资人马上想到,不能投资给这个共享服务的公司,因为成交了第一单生意之后就不会有第二单了。更何况他的太太半个月才做一次指甲,不会因为有了共享平台就天天做美甲,因此市场规模也不会扩大。

虽然对那些虚假的、炒作起来的共享经济泼了冷水,我还想说,那些真正能够调动更多资源、将市场做的更大的共享经济,在未来还是大有希望的。无论是什么形式,要想对哪种物品或者服务成功地实现共享,根本上讲,都需要通过共享来创造更大的市场、更多的需求。自工业革命之后,世界经济就进入了靠消费来拉动增长的供大于求的时代,并且这个趋势还在不断地加速。如果共享的结果是大家都不去买东西,那么经济一定会萎缩,这样的共享经济是一定发展不起来的;反过来,如果把更多的资源加入经济活动中,利用新技术提高效率、增加使用,给大家带来了便利,最终让大家多花钱,这样的共享经济就有造血功能,就能获得成功。

至于共享经济什么时候能够普及的问题,很多技术的最终成功都需要三波浪潮。2016年之前的共享经济是第一波,大部分都失败了,因为从业者对于闲置资源利用的理解就是错误的。从2016年到最近兴起的共享经济是第二波,许多创业者对扩大市场规模这一点有了深刻的体会,算是一个进步。另外,技术的进步也让共享变得更加容易,但仍会有大部分人要失败。当然,失败的主因是商业上的失败,而不是模式的失败,更不是技术的失败。而接下来,还会有第三波浪潮,而在那一波浪潮中,我们今天所⽋缺的环境,即用户的信用和行为习惯会被补充进来,并融入共享经济的⽣态圏,这样就能够做到共享更多资源了。

思维课堂

共享经济成败的根源

任何让经济萎缩、让GDP降低的共享经济都是维持不下去的。

共享是为了带来便利,⽽不是为了节省资源,很多行业共享个人闲置资源没有意义。

对于专业人士,时间和技能的共享早已存在,由于供需矛盾,市场规模也很难扩大。

 


博雅汇MBA,专注于北清人等顶级名校MBA提前面试申请,拥有9年的辅导经验,帮助上千人成功拿到清北人复交等名校预录取资格。


20—21申请季,在师生的共同努力下,博雅汇的学员共拿下528个名校offer。辅导的264名学员中,面试综合通过率达到90.15%。其中,MBA项目北大预录取51人、清华经管预录取29人、人大商学院预录取42人,各校录取人数业内排名第一。想要咨询MBA添加助教老师微信(158104371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