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0-0060-985
人大MBA备考如何准备呢
首页 > 资讯 > 人大MBA备考如何准备呢> 正文
人大MBA备考如何准备呢
时间: 2024-02-11 20:22:31
来源:
浏览量: 370
1、择校

择校我可以算是吃了不了解的亏。先简单介绍一下,我从事金融行业,年收入40w上下。当时因为业务上联系的朋友在备考,听他介绍了一下,感觉考MBA既能自我提升一下,还能扩展下自己的人脉,就起了这个心思。

备考初期,也只是自己查了些信息,当时自己的目标院校是清华大学,然后参加了某个辅导机构的所谓的AI测评,说以我这条件,清华没问题的。而我当时确实对考MBA的难度没有个正确的认知,就信心满满的注册申请提面准备材料了。当时真的没想到材料这一关就没过。后来才知道这申请材料也大有文章,这部分在下面给大家说。

说回择校,我之前认识咱们老师是因为在知乎找资料的时候,加到了老师的微信。我不死心的找老师重新做了评估,老师给的反馈就很贴合我的实际 ,如果我是之前咨询的话,根本不会推荐我报考清华。清华学员基本年收入60w+,而且一般学历要求都是985以上,但以我的条件,可以冲一下人大,保一手中财。以我准备的经验告诉大家,一定不要贪多,觉得多选几所多机会,精力真的跟不上,广撒网不仅可能提面时间冲突,精力分散甚至可能连一所学校都准备不全面。最好要根据自己的综合条件选择2~3所备考院校,不要孤注一掷,也不要到处撒网。择校这关也算是有惊无险的过了,现在每每想起来都觉得,真该感谢自己这个爱薅羊毛的小毛病,不然还说不准要走多少弯路。

2、提前面试

因为当时已经7月了,加之时间上冲突,我准备的人大第二批提前面试跟中财第四批提前面试。

我要强调一下,提面很重要!这个话,估计大家都听得耳朵生茧了,但我在这还是要跟大家强调一遍,只要是有提前面试的,就一定要参加。当时老师给我指导的时候有说过,提面的各个环节的重要程度依次是:申请材料>个人综合素质面试>小组面试及其他。

那我就把提面里觉得重要的地方分享一下,可能比较偏个人观点,这部分想系统准备的还是要找老师给大家辅导。

一、材料很关键

我当时人大面试差不多20min,面试节奏很快,但考核问题大多都是围绕材料来的。所以这部分一定要重视!

你需要准备的十类材料:个人信息、教育背景、外语水平、工作背景、创业经历、海外经历、其他信息、上传资料附件、申请短文、推荐信。

申请短文可以说是申请材料里的重中之重。写短文的时候,一定要有条理性,最好能按照要点去回答问题,提炼出自己的亮点。如果有具体的数据最好用数据说话,这样看上去比较直观。一定要保证材料的真实性,字数要在要求范围内,但态度要端正,不要写几十个字草草了事。这种一定会被pass。最开始我写的时候,被老师指正过一个错误,那就是虽然文章内容写的很用心,但通篇都是专业术语,老师告诉我,审核材料的老师不一定是内行,这样写反而得不偿失,材料的过审率会大幅降低。

工作经历要重视,千万不要摘一段自己的公司简介,考官不是客户,看这个也看不出公司在行业里的地位。之前整理的时候,我就犯过这样的错误,后来被老师指正了出来。所以这部分一定要写的具象化一点,那些修饰用的形容词最好省掉。而且一定要体现自己的价值或地位,不然你这部分就不是加分项而是减分项了。

推荐信并不是一定要找最大的领导来写,我最初也是抱着这种想法找了大BOSS,但BOSS对我的个人能力还有业绩不如分管我的副总清楚,所以这方面大家可以找自己的直属领导,或是长时间联系的老师、教授。但一定得是对你能做出客观真实的评价的人。

二、人大MBA面试经历分享

当时到考场门前先签到,然后把纸质材料上交,验完原件之后,贴写序号跟名字之后就等着叫号入场了。当时等待的时候也没有候场教室,等待的期间还是有点紧张的。

当时人大个面,老师问了我5个问题:

自我介绍?
你们公司将来要成为什么样的公司?
展望一下未来,你认为什么时候能达到事业的高点?
你最想在人大获得什么?你分析过人大这方面的课程么?
读过哪本管理学的书?

后续跟其他的考生简单的交流,发现自我介绍一定是必不可少的。我当时回答这个问题的时候,除了自己的个人基本信息跟背景,着重的介绍一下自己报考人大的理由跟个人的优势。

老师问第四个问题的时候,我暗自松了口气,因为之前我有专门去了解过院校的课程体系,当时回答起来就比较有思路。还有,回答的时候一定要自己深入的思考,不要还没搞懂老师想问什么就盲目的作答,乱打一通也减分。我记得当时老师问过我:读过哪本管理学的书,所以管理类的知识储备还是要有的。

3、复习篇

想要考高分的同学一定要早做规划早准备。从开始复习到正式考试,我只有不到3个月的时间,整体还是非常紧张的。另外,还要协调好工作、家庭、学习之间的关系,复习的并不能说多全面,以下经验仅供参考:

数学:数学大部分是高中的内容,如果基础还可以的话,重拾起来并不难。本身数学是我的强项,整个复习过程还算是顺利。我大约用一个礼拜把涉及到的全部定义概念公式看了一遍,大部分记得还算深刻,但仍有些记得模棱两可,感觉有点对不起自己的高中老师。所以我单独将那些没太有印象的计算公式,列下来照着例题自己做,几道题下来,记住公式了就把它从纸上划掉。用这样的方法,快速的梳理完了所有的公式,还加深了印象。等到熟悉了公式之后,因为题目难度都不太大,关键是练速度,之后我开始刷题。我是越到深夜思路越清晰,所以我把需要背诵的内容放到早上,晚上做数学跟逻辑。一般晚上刷1~1.5小时的题,题做多了,好处就是会巩固基础知识,提升做题的速度。但也不要只刷不纠错。我习惯把错题按题型分类整理,最后冲刺阶段正好可以用来做排查。而且我也会按照章节做思维导图,方便自己复习。

逻辑:作为一名理科生,我觉得逻辑是很有意思的,关于这部分,大家一定要认真对待,只要掌握了套路,分数基本不会低。形式逻辑只要认真学,记住了公式,基本上是个得分项。但论证逻辑不同,它有很大一部分是基于自己平时的阅读理解。所以对于论证逻辑,我建议大家不要钻牛角尖。不会做的题,不要太过纠结,看了答案后,记住套路就可以了。逻辑的话,我也是深夜做完数学之后再刷1小时的逻辑题,可以适当的转换一下思路,放松一下。我做逻辑题的顺序是,先做形式逻辑,再做论证逻辑,最后耐心推理。当然我这个顺序也不是适合所有人的,如果对逻辑不熟悉的话,可能会出现题型判断失误,也可能会漏题。具体做题顺序还是要自己平时多做多练,找到适合自己的。

写作:这算是我最薄弱的一项了。主要还是因为当时写的少。特别是“论证有效性分析”,之前根本没接触过。我当时是看的视频课,在听完课之后,再去读一些范文,还是那句话,一定要做笔记,按照自己的思路去整理,最后复习的时候,起码不至于不知道从哪里下手。还有写作模板、分析套路等等,这些都是必背的,不过“写作”,重点在“写”上。还是要自己动手写,不然只是单纯的看,真正到写的时候,可能就无从下手了。时间安排上,我是每天早上背完单词之后,顺一遍文章,大约半小时,并不强求当天背过,只要自己有大概印象就可以。几天就能很流利的把文章背下来。这是我背东西的个人习惯,如果没有好的记忆方法的同学可以尝试一下。

英语:单词是基础,一定要背!所以我从备考第一天开始,就下了一个背单词的app,当时我用的扇贝单词跟扇贝阅读,平时没事可以多读读文章,保持语感。还有要每天坚持背单词,一边背诵一边整理,而且不管出什么状况,也一定完成计划的量。当然,这种连续背诵很容易遗忘,所以我会在第二天早上先复习一遍前一天背过的单词。我每天背单词的时间大约1.5~2小时,等到背完5000多个单词之后,就开始刷题了。不要只一味的追求量,一定要把做错的题汇总下来,最后冲刺阶段的时候正好可以在针对性的排查一下自己的薄弱项。作文我先是抄下模板,然后背诵。但只是模板得不了高分,要把模板转化成自己独一无二的文章。我把模板中的某些词汇替换成更高级的词汇再去背诵,使作文整体看上去更有高级感。

那段时间我基本保持每天4小时以上的学习时间,让自己适应这种学习强度,一个习惯的养成只需要21天,坚持一段时间就会发现之前觉得吃力的学习强度后面就得心应手了。初期如果复习容易不集中或是把握不好时间的同学,可以试试番茄工作法,前期我背单词的时候老是容易走神,就是靠这个方法,利用计时器给自己一个时间上的限制,更专注到当下的单词背诵上。

当然,我个人还是推荐,明确自己要考的同学,提早做准备。这样可以更好的去排查每科里面的自己的薄弱问题,然后有充足的时间去攻克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