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0-0060-985
博雅汇MBA:如何高效学习?来听浙大全球MBA项目三个学霸分享!
首页 > 资讯 > 博雅汇MBA:如何高效学习?来听浙大全球MBA项目三个学霸分享! > 正文
博雅汇MBA:如何高效学习?来听浙大全球MBA项目三个学霸分享!
时间: 2022-05-30 22:27:53
来源: 博雅汇MBA
浏览量: 756

 高效学习

你身边不知是否有这样的例子:有的同学挑灯夜战,花费了十分的努力也只是刚刚过及格线;而有的同学则云淡风轻,没有花太多功夫却每每拔得头筹。前者常常以学渣自嘲,而后者常常被冠以学霸之名。

从教育学层面出发,人与人的确在先天遗传上具有一定差异性,但这种差异性极其微小,不会从根本上造成两者日后学习结果的巨大不同。其实,学渣与学霸的真正区别并不在于天赋、智商等因素,而是在于学习效率。

高效率的学习,会让你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而终日只知埋头苦读却忽视效率的人,只会一边喝着努力必胜的鸡汤一边在失败的泥潭中挣扎不前。因此,想要从学渣逆袭成为学霸,你需要提升自己的学习效率。

那到底如何提升呢?2017级制造与供应链管理MBA的三位同学分享了自己的经验,为我们今天的话题提供了很多值得借鉴的参考。下面的文章就是由殷德强、许笑迎、毛鸿伟三位同学的分享总结而成,由殷德强同学执笔。

分享

分享者

Part.1


批判性思维课上徐慈华老师推荐了一本书,斯科特.扬的如何高效学习。


斯科特.扬是加拿大的一个学习高手。高到什么程度?12个月自学完麻省理工(MIT)计算机科学的的33门课程。而MIT的这门课程,在学校是需要4年学完的。

斯科特.扬厉害,但是不保守。他把自己的学习心得写成心得笔记,放到网上。结果他的笔记引起强烈反响。如何高效学习这本书就是基于他的笔记。

 

这个笔记的核心是什么呢?就是找寻知识点之间的关联,并把它们变成自己的观点。用整体性学习方法,创造信息网络,各个知识关联,关联的知识让你真正对知识完全理解,然后高效掌握驾驭知识。用比喻,类比的方法。

佛说世间万物皆有因果。很多东西是类似的。万物,知识都是由结构,模型,连接结构之间的公路组成。

整体学习需要有5个步骤:获取,理解,拓展,纠错,应用。

眼,耳,阅读,笔记,个人经历获取信息,理解信息的基本意思,然后形成模型,用公路连接,形成结构,再在模型高速公路寻找错误,这些错误想想如何在现实运用中调整,抛开书本,走出去,融入社会。

这是他的主要的一些心得。当然还有他的一些技巧,还有一些鸡汤。他的笔记内容不多,书不厚,值得一看。

 

听起来似曾相识,批判性思维里面的思维导图,隐喻认知不就是这一套么。

 

这几天在学Python。老师和之前Data Decisions and Models(DDM)Prof. Mehmet一样,博士都是毕业于加州伯克利(UC Berkeley)。给人第一眼的感觉就是妥妥的学霸那种类型。我印象最深的是第一天下午开始后,讲了一段Python数据分析的一些大道理。没有看课件,清晰的把那么多内容讲出来,关键是把中午我们和他吃饭聊的东西很自然的放到这段理论之中。看来他们应该早就把整体性学习植入他们的思维。

课上还专门给我们打代码的时候,打了个标题Connect dots backward.

这是乔布斯在斯坦福的演讲讲到的,听说那次演讲是他所有演讲中最好的一个。

 

他退学后学了一门书法课,衬线字体和无衬线字体。

这其中的美,历史意味和艺术精妙是科学无法捕捉的,让我陶醉。

他学的时候只是觉得优美,可是后来成为Mac的一项核心优势。如果不是Windows抄袭了Mac,很有可能所有电脑不会有这些。

平时积累的dots(模型),以后都会Connect(公路)在一起,成为结构。

 

Part.2

跟老师距离太远,周六晚上,我号召了几个人一起坐坐。专门找了Shiney(许笑迎)和毛鸿伟分享她(他)们的学习心得。

 

Shiney 接受的西方的教育。高一在上海华师大附中的时候,就跟着家里移民,去了温哥华。在加拿大上的高中,后来上的加拿大皇后大学。

当我问她学习心得的时候,她回我一句,可能我记性比较好。

就这么打发我?我有时候上课坐在她旁边,也看过她上课的情况。她是用OneNote做笔记。有时候也会给我们分享她的笔记,我是感觉重要的知识点都一个不漏的都在笔记里,利用上课的时间,把所有的东西都消化了。除了英文好,肯定还有藏着掖着的心得。

 

自讲不好好讲,看来只有我来提问了:

 

去加拿大读高中,有没有什么不适应,英语有没有问题?

自己从小英语还可以,入学要考语言才能读,结果一次就过了。感觉没有那么大的落差,没有想象中适应的那么慢。

 

读大学为什么选Queen’s,读的什么专业?

“Queen’s在当年我申请大学的时候综合排名是仅次于McGill,号称有加拿大最好的商学院(招生宣传册上是这么说的)。我个人艺术科学方面不擅长,自己对逻辑,管理方面感觉还行,也对和人打交道比较感兴趣,所以选商科是一直都比较明确的。

 

当时班上同学的结构什么样的?

主要两种人:一种是大富大贵,就是从小上的私校,接触的都是有头有脸的人物。经常可以跟你说,暑期刚去给某个报刊上的那种大人物做过实习助理。第二种就是很聪明或者很努力的学霸。

 

和中国的教育相比,那边的大学的教学方式有什么区别?

每门课的reading list 都特别长,阅读量非常大,有时候都读不完。所以比较关键的就是找到适合自己的高效的学习方法。

 

感觉火候估计差不多了,可以进入正题了。

 

我们的课,你是怎么一种方式去上的,上起来有什么感想?

首先对需要掌握什么我会定义自己的期望。这个最好具体的,如果真的满足smart 那种标准就肯定是最理想啦。比如说我来上这个课是想要掌握某项技能,了解某些对我有应用价值的知识,或者是了解某个我感兴趣东西,我会重视这部分。原理推导可能就是了解就好,不会太去关注,知道怎么用就行。有些人会纠结要把某个公式怎么得来的去透彻理解,但是人的精力,一堂课上的专注力是有限的,所以重复的,能随时找到的信息我不会去太纠结。对我来说,setting  the right expectation其实对整个学习行为是很关键的。

 

再个我自己是做人力资源的,HR有个板块叫training & development,其中一个内容就是要设计一个lesson plan去教别人。我自己学习一个东西,我觉得最好的方式是教别人。我学的时候其实就是教自己。一上来就先确定我的learning objectives,然后一步步的例子和需要掌握的知识匹配,再回顾是不是都学到了,等你把自己教会了,这个东西你就知道了。我可能自己对细节比较敏感,对老师课堂上讲的例子,同学一些好的分享的内容比较感兴趣。笔记里就会记这些内容。公式概念什么的很难记,但是如果有例子结合起来的话,就会具体化在你脑子里就会留下很深的印象,下次碰到这个概念或者可以类比的情况你就会自然的想到那个例子。我们上的有几门课整体逻辑是非常清晰的,比如corporate finance, marketing, product design 等。这些课整个设计逻辑其实就是非常标准的lesson plan 模式,所以学起来就很舒服。

 

我上课的感想是如果上课时把自己都说服了完全接受了这些信息,讲明白了,然后按照自己的lesson planlearning objectives 都明确了并匹配了符合自己记忆习惯的例子,那就够了。复习的时候就是一个check list每一项都在脑子里过一下框架,往往这样的复习过程就非常快,然后就算定期想自己再review一下的话整个retrieve的过程也会非常快。我并不需要掌握知道所有的东西,我只需要掌握我想知道的东西,这样你的期望比较清晰的情况下,你就不会那么累,也不会焦虑。

 

毛鸿伟也从他自身的经历出发,分享了他心得和看法:

 

我自己出身在工人家庭,母亲在发电厂工作。当时处于股份改制年代,所有人是在迷茫的阶段。厂里人员领导变动很大,当时感觉中国人的技术,管理都是存在问题的。读大学的时候除了自己的机电本专业,感觉管理也要学,所以大二的时候报了管理学的双学位,整个大学都在忙着双学位的考试。毕业的时候没有想过去就业,就在本学校本专业继续读研究生。研究生阶段实践性算是比较强,一直跟着导师做项目。这些年的工作有一个阶段很重要,就是在莲花跟过一个上司。他是美国人,以前是波音的在美国的一个厂的厂长,受邀来莲花参与一个项目,我就跟着他把成本这一块做起来了。

 

来这里上课主要是来怀恋当时上学的感觉。自己非常享受上课的过程,我上课更关注老师怎么讲课,笔记只是零散的重点,我更多的是把时间花在课后。假如很喜欢这门课,我会将课件再看看,然后按照它的脉络整理出自己的框架出来。就比如本杰明的Corporate Finance , 我理解它的重点最终是讲WACCWeighted Average Cost of Capital),前面的都是铺垫,只是为了解释WACC怎么出来的。所以上他的课,紧跟他的逻辑,他会一步一步把你带到那个地方。课后如果自己看他的slides,你自己会有一个脉络,然后根据他的脉络拼接起来,就是他这门课的主要东西。WACC这一套,我也准备用在工作当中去。

 

Part.3

 

按照分享会的安排,每人都要分享点东西,我也分享了自己的一些方面的体会。

 

然后被Shiney问你是不是一个对证据,查证方面比较重视的人么?比如说一个结论,你必须要有足够的Evidence给到你,你才能被Convince的人么?

我从来没有想过类似的问题,我不知道怎么回答,略有卡顿。但我冥冥中好像确实有一点。一个理论让我相信,通常要和我生活中的事或我的感想结合起来,我才会真信,我还喜欢找机会去验证。最近喜欢写点东西,从功利上讲,这种效益投入非常低。根据网上的说法,你就不应该用第一人称。这样不利于别人的转载,除非你是那种厉害的。我没啥想法,只是想把看到的,学到的和我自己的实际,牵强的做一些联系,我感觉这样它才能变成我自己的东西。用类比,找到知识点之间的关联,然后去实践,验证,纠错,变成自己的东西,才会拿出去。

以上的分享经验还可以给小孩教育提供一些帮助。

 

说到小孩,每个抚养小孩家长应该都有一段时间,可能在孩子两三岁的时候,感觉小孩每天都变的不一样,说小孩真聪明的。最近听到王烁的一个音频真是完美的解释了这一现象。跟孩子的学习能力相比,成人完败。成人只是多了点经验,孩子是天生的学习机器。

 

为什么呢?

他们极度关注:心无旁骛,专心致志,全心全意。

兴趣多元:每一刻都专注当下的焦点,又随时再切换。

会反复练习:全情投入,一旦无法掌握果断放弃,开始下一项。

一问到底:5why用的比你熟。

赤裸裸的纯粹:绝对实用主义。

重视反馈:注意父母给他的信息。

不要脸:不知道什么叫不好意思。

 

用整体的学习理论,配上孩子的学习方法,学习应该会很高效。

关于GMSCM项目

GMSCM项目是浙江大学管理学院和加拿大麦吉尔大学Desautels管理学院联合培养的双学位硕士项目。

2019GMSCM学生中,平均有11年的工作经验。70%为合资或外企的中高层管理者,行业分布广泛,从制造业、信息通讯、能源化工到医疗卫生,充分体现了全球制造与供应链管理项目(GMSCM)生源的多样性!

更多全球制造与供应链管理项目信息,请点击链接:

“GMSCM项目的每一门课程都是一次痛并快乐的体验,亦是一场对全新领域的探索|毕业生说

作为GMSCM项目的毕业生,我负责任的说:无论是求职还是创业,这个项目都是最好的选择

百余位GMSCMer回家,只想对五岁的你说声生日快乐!GMSCM项目五周岁啦!

 

博雅汇MBA,专注于北清人等顶级名校MBA提前面试申请,拥有9年的辅导经验,帮助上千人成功拿到清北人复交等名校预录取资格。


20—21申请季,在师生的共同努力下,博雅汇的学员共拿下528个名校offer。辅导的264名学员中,面试综合通过率达到90.15%。其中,MBA项目北大预录取51人、清华经管预录取29人、人大商学院预录取42人,各校录取人数业内排名第一。想要咨询MBA添加助教老师微信(158104371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