饿了么,从诞生起就具有重度垂直的基因
2007年我进大学,当时我们在宿舍里经常打游戏,叫外卖。但是觉得叫外卖体验非常不好,我们决定改造一下这个行业。当时也没有互联网思维,我们自己承包了一些餐厅的外卖业务,自己印了一些传单,雇了一些外卖小哥和接电话的小姑娘,每个环节开始自己做。
其实今天回想起来,我们当时做的事情就很符合牛老师说的重度垂直或者叫做深度运营。为什么呢?服务业当中的每个行业流程差异都极其大,要做互联网改造,或者做一个O2O的平台,必须对这个行业本身进行非常深入的了解。而且服务业当中很多行业其实并没有很标准。但是标准又是我的一个目标,因为做一个平台如果不能给用户可预期的服务,那么这个平台一定是做不大的,无法为用户提供可预期的稳定的服务。
用饿了么的人已经不少了,但是我相信体验并不是非常完美。因为服务业其实包含了很多线下的元素,它不像零售那样是可分离的标准的东西,所以说它的深度运营的目的就是现在所说的做到极致,如果所有东西是标准的其实就没有极致了。
有人研究Uber,说非常厉害,它的规则外行看起来非常复杂。Uber是一种类似于众包的模式,没有一个非常严格的标准。但是它通过深度运营,通过解析规则,不断去提升服务质量,最后就变成这个行业的标准。其实我们运营O2O平台最后都想变成这个行业的规则,我不能保证每份餐都是40分钟以内送到,但是我能保证我在行业里被竞争对手快5分钟,然后不断提升。我提升的可能不光是送餐时间,还有品类的选择,还有很有意思的地方,比如以前不能叫的东西逐渐都可以在饿了么叫了,慢慢地流失的用户也还会回来,这就是深度运营。
PC互联网,让人迁就机器 天然融入不了场景
深度运营到后来变成一种什么形态?我觉得应该用电商思维思考服务业,因为服务业特别倚重于场景。饿了么创业第一年,就是把自己融入场景当中了,去解决场景当中的问题。我们现在去思考每一件事,问的第一个问题都是这个场景自不自然,场景不自然,就很难达到你想要的效果。
PC互联网天然融入不了场景,它解决的只能是信息的问题。哪些行业对场景依赖没有那么重,或者场景不是它的一个核心因素,那么这些行业就最有可能在PC互联网时代被率先改变。其实最早的就是媒体信息,它对场景的依赖就很弱,看新闻是上厕所看还是睡觉时候看,对场景是没什么依赖的。再往后,社交其实是和场景已经有比较天然的联系了,因为社交需要见面。所以陌陌这类社交类APP能够快速发展。得益于移动互联网浪潮,具有场景特征的公司快速发展起来。
零售对场景的依赖仍然不是很大,它是非常标准化的,是每个环节都可以很自然分离的行业。我觉得零售的场景自古以来还是很重要的,比如说在武侠小说里,古代要买一些东西,有人会挑着担子走街串巷去卖,这就是一个场景。但是现在零售业发展变成了购物中心,产品标准化。顾客购买,支付,把东西带走,在没有电商时代这些环节全都是分离的。分离有一个最大的好处就是可以标准化,可以无限量供应。电商解决问题的过程当中只留下一个交付场景,场景的威力在这里已经体现出来了。
再看服务业,服务业往往首先可能会有展示,用户去购买,生产、交付、使用这三各环节变成一个环节,就是服务。生产的过程其实就是在交付,比如洗脚、按摩,交付过程就是在使用,是全部融为一体了。在服务业里,产品不是无限量供应的。我们早期很大的问题就是经常用户点的某个菜卖完了,这就是不好的体验。分离也是我们一个目标,否则是没有办法做标准化的,没有办法做很多的改进。
但是全部都融合到一体很难,因为PC互联网天然是不融入场景的,它是让人为了获取信息对接的方便迁就机器的。饿了么PC网站在09年上线,那个时候移动互联网还是很少,百分之九十七八还是PC。所以整个推进过程会很慢,直到13年末,饿了么只有12个城市。在PC互联网时代,得让餐厅老板买一台电脑,用PC管理后台。用户也有很多不方便的地方,必须到宿舍或者实验室,或者办公室里边,打开电脑才能用,不可能在路上打开电脑。当时O2O创业者也不多,根本原因就是PC互联网解决不了服务业很多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