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0-0060-985
博雅汇MBA:师生同行在路上
首页 > 资讯 > 博雅汇MBA:师生同行在路上 > 正文
博雅汇MBA:师生同行在路上
时间: 2022-05-21 14:33:38
来源: 博雅汇MBA
浏览量: 2306

清华大学第十七届“良师益友“评选活动

为加强师生交流,增进师生感情,促进师生互动,推动教师队伍的发展,促进研究生教育质量的提高,为我校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目标作出积极贡献,清华大学研究生会在全校范围内开展第十七届“良师益友”评选活动,由广大研究生同学投票选出研究生心目中“立德为首、学高为师、教益为友、育人为本”的优秀教师代表。

 

廖理教授

 

廖理,清华大学五道口金融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1995年起于清华大学任教。现任五道口金融学院常务副院长、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兼任清华大学金融科技研究院院长、互联网金融实验室和阳光互联网金融创新研究中心主任,《清华金融评论》主编。分别在清华大学和麻省理工学院获得本硕博学位和工商管理硕士学位。曾任清华-哈佛联合培训项目“私人股权基金与风险投资”主讲教授。曾获清华大学优秀教学奖。

 

关键词

诲人不倦,身先示范,严爱相济


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建院之初,我给自己定下一个要求。平均每天最早来学院,最晚走。八年过去了,我想我做到了。”作为学院行政的主要负责人,廖理老师的工作是多面的,有教学、科研,和大量行政工作。即便如此,廖老师仍把教书育人作为自己的首要职责。

对待教学,廖老师不满足于照本宣科,而是始终站在学科发展的前沿,思考如何将最新知识和行业实践传授给学生。2014年,廖老师就着手为一门全新课程《互联网金融发展与商业模式》做准备。这门课系统介绍互联网金融的商业模式和发展规律,以及金融科技对传统金融的赋能和转变——这可能是国内乃至全球第一门聚焦互联网金融的课程。“为了使学生获得一点知识的亮光,教师应吸进整个光的海洋。”秉持这个理念,廖老师调研了不知多少互联网金融企业,看了数不清的商业计划书、招股说明书、行业研究报告,与数以百计的业界专家交流访谈,再从这些一手素材中提炼观点,凝练成为学术的语言。后来有同学问廖老师:“您为什么花费这么多精力为我们开这门课?”。廖老师笑着回答:“你们是金融学院的学生。有必要了解金融和科技发展的前沿,尤其是二者可能产生的碰撞和融合。我作为老师,有义务向同学们分享所学所感,帮助同学们从容面对科技浪潮给传统金融服务带来的冲击。同时,我也希望同学们借此能够在读书期间就培养起好奇心和探索精神,关注实践。”

这门课不仅详尽介绍了互联网金融的知识,也让同学们亲身体验了互联网金融实践。廖老师精心安排了一个有趣的小组作业:设计一款基于互联网场景的保险产品。刚接到这个作业时,大多数同学不知所措;经过廖老师的启发,同学们纷纷脑洞大开,提出各种各样的奇思妙想,“就业险”、“脱发险”、“网购买贵了险”、“知识付‘废’险”……经过更深入的精算和市场调研,有些创意不仅形成了完整细致的产品设计书,甚至还吸引了保险业界高管专程前来咨询产品细节。这门课在学生中好评如潮。金融学院19级硕士生朱文鹏说:“这门课带给我的是前所未有的冲击,我开始认识到,原来互联网金融的发展,其背后最根本的原动力来自科技的发展、法律和监管环境的变化、人民对于高效便捷的金融服务的需求。”“这门课让我明白,要引领金融实践,必须将金融基础知识与最新的技术变革结合起来,必须兼具国际视野和本土情怀、将国内外的成功经验结合起来,最后,还必须回归到服务实体经济、解决老百姓的实际问题的初心上来。”另一位选课同学张富瑜这样说到。


受到疫情影响,今年春季学期的课程从线下搬到线上。为了确保课堂平稳运行,廖理老师每节课前都会与负责技术的老师、业界嘉宾、助教提前彩排一遍。助教孙航说:“疫情期间,廖老师的工作更忙了,每一分钟都非常宝贵。但他坚持每节课前彩排,一丝不苟,从未懈怠”。每堂课后,廖理老师都向孙航询问课堂教学效果,了解同学们的反馈意见,逐条阅读每个小组对课程的建议。“廖老师在教学中展现出来的不仅是他扎实的知识功底、过硬的教学能力、更是他热爱课堂、热爱学生的精神气质。”孙航如是感叹道。

 

身先示范,授人以渔

廖理老师学术成就斐然。作为教育部“长江学者”,他是最早把中国故事讲述到国际顶尖金融期刊的学者之一。他常常鼓励他的博士生、博士后、乃至学院的青年教师,希望他们密切关注中国金融实践,既要“站起来”思考顶层设计背后的考量,也要“俯下身”了解普通老百姓的关切,才能做出对国家、对社会有意义的研究成果。

廖老师自己正是这样的身体力行者。2005年的股权分置改革,是当年中国资本市场最引人注目的改革。它不仅影响着成千上万公司的经营业绩,也影响着老百姓最关心的“钱袋子”。“我和我的博士生,厚厚一摞政策文件,逐字逐句地读。”廖老师认为,正是因为吃透了政策,理解了改革的前因后果,他们才形成了一篇关于A股市场股权分置改革的论文。这篇文章发表于金融学国际顶级期刊Journal of Financial Economics上,并获得首届孙冶方金融创新奖,也成为国内外学者了解中国股权分置改革的必读文献。

即便早已成果丰硕,廖理老师在学术研究上开拓进取的步伐也从未停歇。在关注金融科技教学的同时,他也敏锐地意识到,金融科技行业的迅速发展,将不可避免地带来新的重要的学术话题。因此,他鼓励学生在金融科技领域做有开创性的研究工作:“在学术生涯早期,要尽可能地开拓‘处女地’,长期耕耘,才能建立自己在学术领域的地位。”廖老师再次用行动为同学们诠释了这句话。在金融科技萌芽初启时,他就开始带领团队展开了金融科技的学术研究。2011年,他所指导的第一篇金融科技硕士论文通过答辩;2012年,团队创办“互联网金融实验室(FinTech Lab)”;2014年团队第一篇金融科技的学术论文发表,同年所指导的第一篇博士论文通过答辩;仅2014年团队就在各类期刊杂志发表文章十余篇。2016年底国际学者开始大范围关注金融科技领域的研究,随后在全球范围内掀起了研究金融科技的热潮,此时廖老师已经在该领域成果斐然。截至目前,廖老师在该领域已发表数十篇中英文学术论文;同时还培养了多名硕士和博士毕业生,其中不乏走向金融科技领域的青年研究人员和从业者。某种意义上来说,廖老师已经成为国内金融科技领域的开拓者和奠基人。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在研究初期,许多同学对如何开展研究工作十分困惑。廖理老师鼓励大家做好两点。一是要研究好中国问题,讲好中国故事。要做好这一点,一定要“站起来看问题”,才能发现真正值得研究的话题,做出具有现实意义的成果,不能“两眼一抹黑,只会跑回归”。二是要认真“解剖一只麻雀”。他建议大家从案例研究着手,一方面借此理解金融实践,为发现重要的学术问题做好铺垫;另一方面,也通过这种案例研究,为刚入学的学生端正研究态度、夯实研究基础。AngelList是全球第一家互联网股权众筹平台,这种新的商业模式甫一出现就受到廖老师的持续关注。向虹宇是廖理老师的博士生,2015年开始写AngelList案例。“那时我刚读博士,是个掌握了一点皮毛知识、却眼高手低的初学者。”他笑着说。“廖老师让我写这个案例,我便原形毕露,犯了许多幼稚可笑的错误。”然而,廖老师并没有放弃,反而手把手地教向虹宇,大到如何从制度、技术、市场的角度理解一家企业的诞生和发展,小到如何搭建目录框架;从如何科学搜索非上市公司的一手资料,到如何行文以使得案例研究引人入胜;“那次写案例,不仅让我了解了案例研究的基本方法,也促使我培养求真求实的科学精神、勤奋严谨的研究态度、脚踏实地的工作作风”。

 

严爱相济,循循善诱

廖理老师不仅精于课堂或学术的“教书”工作,还能关注到学生心理上、思想上的点滴变化,严爱相济,“育人”于无形。

博士生常常因为学术进展而心理状态随之起伏。王新程是今年刚毕业的博士,直到四年级,他还没有发表文章。这种挫败感让他对自己的学术潜力产生怀疑。廖老师敏锐察觉到王新程心理上的变化,在一次组会后专门把他叫到办公室,帮助他用科学的视角分析学术研究规律:“学术发表有一定的机遇成分,短期内未有发表也不要灰心。只要你选对方向,认真去做,长期来看一定会有好的成果”。正是由于廖老师的鼓励,王新程坚定了从事学术研究的决心。他和导师合作的文章也在中文金融学顶级期刊《金融研究》刊出,并获得期刊年度优秀论文奖。目前王新程前往香港大学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信心满满地继续他的学术道路。

 

廖老师的春风化雨透着父亲的慈爱。他总是热心且不遗余力地帮学生解决学业生活中的问题,为学生们取得的点滴进步感到高兴。兰茹佳是今年毕业的另一位博士,即将前往北京师范大学任教。回忆起博士三年级联系出国访问的过程,兰茹佳对廖老师充满感激:“廖老师鼓励我大胆申请,如果实在找不到合适的老师,再帮忙联系。”有了导师的“兜底”,兰茹佳卸下了心理包袱,大胆联系,收获了去哈佛商学院访问的offer,廖老师知道以后也非常高兴。在国外求学的过程中,廖老师依旧经常关心她的科研进展和生活,这让身在异乡的兰茹佳非常感动。申请过程中还有另外一个细节让兰茹佳记忆犹新。她回忆说:记得有一次有个文件要得很急,需要廖老师签字,短时间之内找了他好几次。别的老师有些着急,告诉我廖老师很忙,还有很多别的事情要处理。我正准备回去的时候,廖老师刚好从会议室出来,见到我说“茹佳,你是不是有事情找我,没事你进来吧”。走出导师办公室的时候,我心里涌入一阵暖流。

廖理老师的教导也不总是和风细雨,当学生在科研路上出现畏难情绪时,他就“变身”为鞭策他们的诤友,呼唤他们勇敢走出舒适区。张南飞在求学时,研究进度不佳,觉得毕业无望,甚至想过放弃。至暗时刻,廖老师一语点醒“梦中人”:“无论在学术上,还是在以后的工作中,都会有很多这样的时刻。但你绝对不止于在逃避中得过且过的实力,一切只取决于自己的态度和努力”。痛定思痛,张南飞不再被消极、逃避的情绪左右,迎难而上完成了博士学业,并走上了令人艳羡的工作岗位。“这番话也会影响着以后的我,在社会、家庭中不惧怕一切黑暗,发挥自身的责任与力量。”

 

扶上马、送一程、关爱一生

作为学院党委委员、作为行政工作主要负责人,廖理老师关心的绝不仅仅是所教班级、所指导学生,他实际上关心着学院每个学生的成长成才。

日常工作虽繁复,廖老师仍积极参与研究生支部组织生活,在组织生活中和同学们沟通交流。在一次学院博士生党支部举办的“学风大讨论”活动中,廖老师回忆起上世纪九十年代在清华园学习时的情景,“那时候教室自习的资源特别紧张,尤其是冬天,大家都一大早六点多就在教室门外等着,争着抢着去坐靠近热源的座位。”顿了一顿,廖老师又说,“你们当前所处的环境是我们当时比不了的,但当下优越的学习条件反而令一部分同学不够珍惜学术资源。”对此,他希望博士生们珍惜当下,保持勤勉严谨的学习态度。博士阶段积累的“内功”将影响一生的发展。“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希望大家能一生葆有学习的热情。”

 

廖老师非常注重与学生沟通。除了每周一次的教师开放日外,廖老师还经常利用在食堂吃早餐的时间与学生面对面交流,了解学生心中关切。对于同学们非常关心的职业选择问题,廖老师有自己的独到见解:“选工作就是选生活状态,成功职业选择的一个评判标准应该是,每天早上醒来你都会对一天的工作充满了动力和激情。”对于每位学生的个性化困惑,他都会结合自己丰富的人生阅历,充分考虑学生的个人特质和兴趣,提出有针对性的职业选择建议,同时也以开放包容的心态尊重学生的差异化选择,真正做到为学生终身发展奠基。

近年来学院学生就业选择日益多元化,不少同学选择了毕业以后直接走向基层岗位,这些同学的近况也时刻牵动着廖老师的心。廖老师召集赴基层工作的毕业生,举办了“地方金融发展座谈研讨会”,了解毕业生发展情况,尝试对接资源,以解决实际发展问题,践行学校“扶上马、送一程、关爱一生”的育人理念。与会同学表示,在毕业后感受到学院老师的关心关怀,深受鼓舞,将在基层工作中继续发光发热,为祖国基层的金融发展事业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山河舒锦绣,桃李竞芳非

从教二十五年来,廖理老师始终兢兢业业,先后培养了二十名博士毕业生,几百名硕士毕业生,指导过的各类学位非学位项目学生不计其数。学生遍布各行各业,祖国大江南北,其中不乏优秀学者、业界精英、以及投身基层改革实践的青年才俊。

 

在廖理老师的精心培养下,他指导的学生获得多项荣誉,其中1名学生入选全国首批百名优秀研究生党员标兵创建名单,2名学生获得清华大学林枫辅导员奖,多名学生获得清华大学优秀博士毕业生、清华大学优秀博士学位论文、清华大学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北京市三好学生、北京市优秀毕业生等荣誉。廖理老师也两次获得“传道寸心”奖。

在本文成文期间,有许多已毕业的学生回忆起与廖老师相处的点点滴滴。对于很多学生来说,廖老师具备学习、处世、生活、育人的智慧,能够在各个方面给予帮助和指导。在求学期间,廖老师是导师;毕业之后,廖老师则是良师与益友,是职业选择和人生旅途中的榜样和引路人。

 

学生感悟

梁昱:“动人以言者,其感不深;动人以行者,其应必速。廖老师对新趋势、新变革,尤其是金融领域的新商业模式的密切关注、深入研究、以至躬身实践的态度,深深影响着我的职业选择。我16年博士毕业后去了一个大型金融央企工作。但在央企的机制下难以发挥自身的研究优势,我感到比较失落。面对职业发展的迷茫,我第一个想到的就是廖老师。在多次交流后,他建议我去一个能有自主空间、发挥专业优势的地方施展才华。2019年,我加入清华大学金融科技研究院,目前正带领研究团队开展证券科技领域的相关研究。廖老师在工作和生活中对我的关心帮助,让我深深感受到了导师对学生的爱护。他为我指明职业发展方向,也让我有机会加入一个如此开放的科研平台,从而能结合博士阶段所学,更自主地开展对政策制定有影响力、对金融实践有指导意义的研究。”

 

向佳:“我毕业后,选择到国家部委参与经济发展规划相关工作。工作一年多后按单位安排赴广西农村挂职锻炼,投身脱贫攻坚事业。临行前,我回学校和廖老师汇报情况。廖老师很高兴,认为这是一次深入了解中国实际、熟悉中国基层治理的珍贵机会。廖老师分享了自己早年在基层和企业的工作感悟,他鼓励我:‘珍惜在基层参与扶贫一线工作的时光,多观察、多调研、多记录、多思考。’”

 

邓颖惠:“每次组会,廖老师会认真聆听大家的研究成果,在讨论环节,廖老师会启发我们去探索新的思考角度,而不仅仅停留在知识搬运这一层面。廖老师还一直鼓励我们保持人格的独立,教导我们大胆去探索和突破。临毕业时我去拜别廖老师,说到对未来职业发展的迷茫和担忧,廖老师说:‘无论在何时何地,精神的自由总是最珍贵的’,这句话也在后来许多踟蹰不前的时刻给了我方向和力量。学贵得师,亦贵得友,很高兴在我的求学生涯里遇见这样一位亦师亦友的老师。”

 

张南飞:“读博的日子,我也曾有过消极、想过放弃的时刻。廖老师是在黑暗中指引我方向的灯塔,明亮、确定、坚毅,呼吁着我走出舒适区,乘风破浪。”

 

江静琳:“廖老师的远见和洞察力令我钦佩,宽博的胸怀、榕树一样的品格令我敬重,永远好奇永远在路上的探索精神也深深影响着我。”

 

崔向博:“回想读博的几年时光,我从廖老师身上学到的最珍贵的并非是科研,而是老师的敬业、向上、惜时和自律。这些可贵品质将使我受益终身。”


向虹宇:“在廖老师影响下,我在逐步探索我的科研之路。或许有一天,我也会走上教师岗位,我想我会以廖老师为榜样,悉心指导学生,帮助学生成长——因为他就是这样做的。”


司马光在《资治通鉴》中说:

“经师易遇,人师难得。”

所谓人师,大抵如此吧。


博雅汇MBA,专注于北清人等顶级名校MBA提前面试申请,拥有9年的辅导经验,帮助上千人成功拿到清北人复交等名校预录取资格。


20—21申请季,在师生的共同努力下,博雅汇的学员共拿下528个名校offer。辅导的264名学员中,面试综合通过率达到90.15%。其中,MBA项目北大预录取51人、清华经管预录取29人、人大商学院预录取42人,各校录取人数业内排名第一。想要咨询MBA添加助教老师微信(158104371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