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新华网主办的主题为“从‘新’开始 变即永恒”的第八届“大国教育之声”论坛活动11月30日在京举行。本届论坛旨在探寻时代变迁中永恒不变的教育本真,聚焦民生关切的教育改革和教育热点问题。活动中,清华大学副校长兼教务长杨斌发表了题为《教育未来:聪明误与文化人》的主题演讲,与在场嘉宾进行了生动精彩的思想分享。
清华大学副校长兼教务长杨斌发言
教育之力>知识+能力
“师如何教,亦师所教。教育在我看来,远大于知识+能力。许多难以言说的价值,都在教育成效中。”杨斌介绍,价值塑造、能力培养、知识传授“三位一体”的教育模式,也是清华大学2014年起推进的教育教学改革的重要内容,“三位一体”不仅包括知识和能力,更重视价值取向,以及勇气、毅力、自信、团结等人格品性。“课程刚结束、即将毕业时就来衡量教育成效,其实是不够的,许多成效学生此时也是不自知的。”“教育带给人的影响很深远,每个人被改变的程度也不同,不能以在校时间长度来衡量。”
机器无法替代教育之美
“教育是有温度的师生互动,机器授课无法替代教育之美”,杨斌认为:对大学有真正贡献的“大师”不应是只列在花名册上,出现在会议和新闻中,而应该是那些在课内外愿意花时间精力与学生有机互动、在育人上切切实实投入的人;真正的大师应该是可以“被触摸到的”。
杨斌也在演讲中回应了当下一个热点话题:AI对教育的挑战。他坦言,有关AI与教育的讨论其实创造了一个机会,反过来可以帮助我们正视“教育到底是什么”这头“房间里的大象”。AI之擅长与教师最该做的事儿之间,其实相得益彰。而同时更要思考,AI的发展让人的哪些素质本领更稀缺、宝贵?教育应该如何抓住这样的机遇而创新调整?杨斌提出了“文化人”这个概念,与同行们探讨——“不是拿了文凭就是文化人,硬知识能力之上的思想与精神,才是文化人的关键”;“越是机器智能发展,社会上对于‘文化人’的需求就越大”。
教育不该被“聪明误”,而要善育“文化人”
杨斌认为,教育不该被“聪明误”——只注重知识传授与智力开发,更应看重以价值观为核心的品性。“如果只是单纯从技术创新角度解决育人过程中遇到的表面问题,不去深挖围绕教育本质思考问题,对教育的理解就会相对狭隘。”他强调,教育的成效与价值不仅体现在课程学习的过程之中,社群以及身份认同也是教育重要的产出并将伴随此后一生的成长发展;教育者需要在做好课程设计与实施之外,精心营造学生课堂课程之外的体验,这些是学校能够培养出代表着教育真正价值的“文化人”不可或缺的基础。
博雅汇MBA,专注于北清人等顶级名校MBA提前面试申请,拥有9年的辅导经验,帮助上千人成功拿到清北人复交等名校预录取资格。
20—21申请季,在师生的共同努力下,博雅汇的学员共拿下528个名校offer。辅导的264名学员中,面试综合通过率达到90.15%。其中,MBA项目北大预录取51人、清华经管预录取29人、人大商学院预录取42人,各校录取人数业内排名第一。想要咨询MBA添加助教老师微信(158104371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