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日上午,教育部举行新闻发布会,介绍十八大以来学生资助政策体系建立情况和政策落实情况。发布会上,清华大学副校长杨斌介绍了清华大学资助育人工作的开展情况。
十年磨一剑
资助学生全面发展
提供公平有质量的教育
杨斌说,过去十年来,在教育部的指导下,清华大学坚持立德树人,以育人为根本、以助学为目标、以需要为原则,建设了助勤奖贷补相结合的“新资助体系”,实现了资助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为党和国家培养输送了一批优秀人才。清华大学副校长杨斌认为,资助一定要融入育人体系,清华的学生资助工作,是为了育人,本身就是育人,更加促进了育人。资助工作,包涵着价值观传递和品性养成的重要价值,把价值观搞对了,资助工作就能让学生正向积极、从容大气。
坚持立足需求 助力学生全面发展
资助工作的目标是促进学生又红又专、全面发展,其载体就是为学生从入校到在校成长提供各种支持和服务。1998年清华在全国高校率先开通入学“绿色通道”,随后逐渐从学费、住宿费拓展到生活费、来校路费,从新生拓展到高年级学生,累计为五千余名学生借款近3400万。2006年提出“强化学校在资助工作中的直接责任和育人功能”以来,全校资助总额增长了62.2%,2009年已实现覆盖家庭经济困难的全部学生,以及家庭经济特别困难学生的全部基本求学费用,并通过增加筹款工作力度、增加学校直接投入,大大减小学生毕业时的还贷压力,让他们在进行职业选择和职业规划时可以目光更加长远,敢于选择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近年来,学校在满足受助学生基本经济需求的同时,还注重落实“公平的有质量的教育”,提供国情认知引导、外语能力培训、兴趣特长培育、海外交流交换等全方位的支持,让他们没有后顾之忧地与其他学生共享学校各种一流的成长发展机会,例如清华大学设立的海外交流“鸿雁计划”、电机系“水木源华基金”、自动化系“HAGE励学金”等。
坚持价值引领 有机嵌入资助全程
清华大学深刻认识到,资助工作是党的惠民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要通过学校、家庭、社会多管齐下,在入学、在读、毕业等环节“润物细无声”地送达党和政府的温暖关怀。依靠院系党委,学校形成了在秋季学期开学时、助学金发放时、助学金发放半年后的三次谈话制度,由党员教师和辅导员共同做好家庭状况摸底、资金使用规划和在校发展指导,十年来累计3000余人与近8000名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交流2万余次,从解决实际困难入手,谈人生、谈理想,传道解惑。清华大学安排校系师生连续18年开展受助学生家庭走访,累计已走访了全国所有省份的1000多个家庭,激励先进、鼓励后进,与当地党和政府提前沟通需要重点关注的家庭情况,开展针对性的工作,让家庭成为学生上进的积极因素。发挥榜样示范作用,聘任国家奖学金获得者担任资助政策宣传大使,传递青春正能量。清华大学还建立“校友励学金”工程,吸引一大批校友在慷慨捐赠的同时,每年到校与受助学生交流,传承清华精神,指导学生发展。
坚持学生主体 调动学生主观能动性
清华大学注意尊重、激发、调动受助学生的主动性,让他们参与活动设计、执行、总结、评价的全程。学校系统实施勤工助学,目前有10支学生勤工队伍活跃在各个领域,由学生自我管理、自我服务,学校每年投入近五百万元支持其自主开展多样活动。此外,学校建立了学习与发展指导中心、职业发展指导中心、心理发展指导中心,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在长期跟踪的基础上,基于充分沟通和自愿申请,对他们进行学业辅导、职业规划、心理辅导等方面的深度咨询。清华大学鼓励鼓励学生既通过感谢信或自己的作品来对资助捐赠方表达感恩,也自发成立公益社团、积极组织公益活动,通过行动来回馈社会、传递爱心,学生“唐仲英爱心社”在全校两百多家学生社团中脱颖而出,荣获“十佳社团”称号。
杨斌表示,资助的下一步,要看到那些培养过程中对经济困难同学而言的“隐性门槛”所造成的“选择局促”,出国交换、选择更有志趣投入却未必经济回报高的岗位,如果资助能够到位,学生能成长得更从容大气,影响一生,也影响他们周遭许许多多的人。
近日,清华大学进一步升级“新资助体系”,推出学生资助七彩“阳光工程”,包括“党旗红”感恩教育、“暖心橙”励学举措、“黄土黄”国情认知、“新草绿”入学通道、“碧云青”能力发展、“蓝海蓝”文化拓展、“清华紫”校友支持。让所有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能够顺利入学、顺利完成学业、接受公平的有质量的教育。
20—21申请季,在师生的共同努力下,博雅汇的学员共拿下528个名校offer。辅导的264名学员中,面试综合通过率达到90.15%。其中,MBA项目北大预录取51人、清华经管预录取29人、人大商学院预录取42人,各校录取人数业内排名第一。想要咨询MBA添加助教老师微信(158104371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