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清华校园,你会觉得与众不同。因为这里的一草一木都镌刻着历史的烙印,承载着世界一流大学的使命。
接触清华学子,你也会觉得与众不同。因为他们身上展现出踏实、勤奋,阳光向上的品格,还有那股“追求完美”“行胜于言”的劲头。
人们都说,清华的学生很“靠谱儿”,这种“靠谱儿”,或许就可以称之为“清华风格”。
正是由于这股“清华风格”,清华大学的人才培养质量始终处于全国高校前列;正是由于这股“清华风格”,每每在国家需要的重要时刻,清华学子总是身先士卒、走在前列;正是由于这股“清华风格”,一批又一批的清华学子默耕耘在各行各业的第一线,用自己的行动践行“以身许国”的庄严诺言……
当前,我们国家正在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奋斗,清华人也有一个“清华梦”,那就是在2020年全面建成世界一流大学并在本世纪中叶要跻身世界一流大学的前列。为了这个宏伟的目标,清华大学确立了“世界一流,中国特色,清华风格”的发展方向。
何为清华学子的“清华风格”,这又是如何形成的,让我们一起走进清华,走进经管,走进清华EMBA,探求究竟。
以寓教于乐为本,摒弃灌输式,引导学生真信真用
对于每一位清华EMBA学子来说,有一门必修课,让他们感到终身受益,那就是《清华探究》。
一滴水,折射大千世界;一门课,带你探究清华。。《清华探究》课程分为四个单元,其中一个单元是清华人文历史探究,三个单元是清华实验室探究。这门全新课程为EMBA同学打开一个深入清华其他学院和领域的窗口,不仅去感受大学的独特魅力,同时也去发现新的商机,获取新的创业和管理灵感。
清华大学是中国百年名校中少有的仍然保持建校时校园并在其周边扩建校园的高校,具有不同时代特征的建筑物纷列沓陈,名家名师又不断赋予其新风新意。在人文历史探究中,同学们将以历史为序漫步校园,实地探寻清华文物珍藏,现场感受百年清华发展脉络。同学们将在清华老校歌的旋律中,领略校园风物,品味“水木清华,钟灵毓秀”之唯美,体会“自强不息,厚德载物”之弘毅。
在实验室探究中,同学们将分成小组轮流走进代表新兴产业和先进科技的实验室,这些实验室覆盖新材料、新能源、新型环保,电子通信、生物医药和现代装备制造等新兴行业。同学们将造访医学院、生命科学学院、土木工程系、和工程物理系,了解基于手机平台的生物医学工程,肿瘤新生血管生成调控的分子机理,数字减灾与虚拟建筑,以及大型集装箱检测系统关键技术的研发,这些研究都是会通多学科,多领域,解决复杂性问题的精彩案例,令人耳目一新。同学们将考察纳米科技研究中心、信息科学与技术国家实验室,探知碳纳米管功能材料的研发成果,人机交互与媒体集成,以及下一代互联网IPV6技术和应用。同学们还将走进美术学院,聆听品牌战略与设计、服务设计与可持续设计的最新理念,研讨设计与管理的融合,在艺术世界中寻求企业创新发展的不竭活力。这些前端研究为产业升级开辟新路,并提供了科研成果产业化的成功经验,为EMBA同学带来新的视野。
为了避免课程流于形式,走马观花,EMBA教育中心一直在探讨如何将实验室观摩与专家讲解相结合,相辅相成,并为此七顾茅庐,邀请到多位知名教授和两院院士,请他们介绍前沿研究及科技成果转化,提升了课程的深度和广度。重量级的专家学者将深度解析信息化与产业化两化统合对企业转型升级的意义,阐明“智慧地球”、“云计算”等前沿科技概念,介绍世界抗肿瘤新药物的研制过程,演示纳米科技在信息、能源、材料、环境和生物医学等领域的技术创新。
透过《清华探究》这门课,清华EMBA的同学们将会看到清华大学作为一所国内顶尖的综合性大学的多种面貌:文科的醇厚积酿、理科的求真探索、工科的严谨务实、医科的博爱勤勉,艺术与设计的五彩斑斓,交融渗透、综合多元。同学们将站在科技、人文与艺术的交汇点上,感受百年清华的文化积淀,获取创新进取的智慧合力。
激发内心的使命感,不负时代的重托
清华EMBA教育中心历来重视校友工作的发展与创新。2008年3月,校友工作部正式成立,全面领导和管理各地同学会和校友工作。
清华EMBA各地的同学会,促进和加强了EMBA同学之间、同学与母校之间的交流。清华EMBA各地同学会积极投身社会公益及慈善事业,助力当地教育事业发展和经济腾飞。贵州同学会用拍卖筹得的近百万善款捐赠中华慈善总会,用于资助贵州少数民族贫困地区失学儿童;吉林同学会设立“清华大学EMBA吉林助学基金”,捐助因家庭贫困失学的学生完成学业。清华EMBA同学发扬了“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校训精神,凝聚全部清华大学EMBA的力量,为振兴中华、发展当地经济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同时,为推动校友活动的开展,密切校友和母校之间的联系,清华EMBA教育中心从2005年开始,在每年4月清华大学校庆期间组织“清华EMBA校友返校日”活动。丰富务实的活动内容,师生间的精彩对话,让每年一度的“返校日”变成了校友欢聚的节日。
就是这样,一批批的清华学子用他们坚实的臂膀,扛起了一个公司、一个企业、一个集团未来发展的希望,“祖国为重、事业为先”成为全体清华学子内化于心的座右铭。
言传身教,每一位老师都是一个正能量源
清华老校长梅贻琦先生有一句名言:学校犹水也,师生犹鱼也,其行动犹游泳也,大鱼前导,小鱼尾随,是从游也。从游既久,其濡染观摩之效自不求而至,不为而成。这句话,深深地印在清华每一位老师的心中。严于律己,言传身教,每一位老师都努力成为一颗正能量源,带动学生一道进步。
随便列举两位教师。
施一公,生命科学领域的标志性人物,《清华探究》课程教授。在清华学子的眼中,施一公是一个永远给他们“打鸡血”的老师:当学生们一大早走进实验室,施老师就等在那里,兴致勃勃地准备与学生讨论课题。一个看起来简单的生化结果,会突然激发他无限的灵感。“每次遇到困难的时候去找他,都会从他那里获得无限的激情,什么灰心丧气都没有了。”学生们说,“施老师不仅教给我们科研的方法,更让我们学会了科研的态度,那就是坚持、协作和担当。”在施一公心中,每天都有着强烈的“不安全感”,总是向学生强调从事基础研究应有的担当。
李宏彬,清华经管学院最年轻的讲席教授。“很不幸,我总是被称作‘最年轻’的一个。”李宏彬笑言。这位1972年出生的斯坦福大学经济学博士,身穿夹克、休闲裤、运动鞋,给人感觉就是一位研究生助教,但其实他34岁就被香港中文大学评为教授。除了给清华EMBA同学们上课,李宏彬教授同时还是《比较经济学》和《中国经济评论》杂志编委、《中国农业经济评论》编辑顾问委员会成员、德国IZA研究员,身兼数职却不见疲惫。问其窍门,他说“我一定要做我感兴趣的事情,并不追求结果。我每天很高兴,因为我在做着自己喜欢的事情。”。
在清华大学,还有许许多多这样的老师,从他们身上,我们能读到明耻图强的爱国奉献精神、严谨务实的科学求真精神、海纳百川的包容会通精神和人文日新的追求卓越精神……
正是在校园文化的浸染下,在老师们的引领下,一批又一批的学子不断完善自我,努力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真正成为可堪大用、能负重任的清华人。
这样的清华人,这样的国家未来,“靠谱儿”!
博雅汇MBA,专注于北清人等顶级名校MBA提前面试申请,拥有9年的辅导经验,帮助上千人成功拿到清北人复交等名校预录取资格。
20—21申请季,在师生的共同努力下,博雅汇的学员共拿下528个名校offer。辅导的264名学员中,面试综合通过率达到90.15%。其中,MBA项目北大预录取51人、清华经管预录取29人、人大商学院预录取42人,各校录取人数业内排名第一。想要咨询MBA添加助教老师微信(158104371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