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凯平教授在第四届澳大利亚积极心理学与身心健康大会上的主题报告。
2月10日下午,澳大利亚当地时间13:30,第四届澳大利亚积极心理学与身心健康大会,在会议结束前的最后一场的学术报告中,清华大学心理学系主任彭凯平教授做了题为:“积极心理学在中国”的主题报告。
彭教授从三个方面介绍了中国积极心理学的起源、现状及未来发展目标。
在谈到为什么中国需要积极心理学时,彭凯平教授说,从最近大数据的科学研究中发现,证明人类发展到一定阶段,一定需要一种能够团结人民、鼓舞人民、激励社会向上发展的一种精神理念。
清华大学大数据行为研究室在研究中发现,自十八世纪初期开始,人类在两个重要的心理维度上发生了显著的滑坡,于是对信仰、意义和生活目的的重视程度,较过去二百年持续下降;第二,人类的心理幸福感,在过去的二百年也产生巨大的滑坡。
心理学家对此的分析认为,过去二百年人类的社会达尔文主义和功利主义、物理主义、个人主义对人们的伤害产生很大的影响,这些思潮的泛滥很大程度上与城市化的进展有很多的关系。
心理学家格力费德greafarefd 去年就研究发现美国人是在二十年代实现了城市化。而中国是在2012年实现了城市化。国家城市化之后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就是人类脱离了传统的生活方式,进入到工业社会的生活方式,产生了很多急躁、忧郁、不确定性以及道德失控的可能,这就使得人类的幸福指数发生很大的变化,使得心理健康成为人类健康生活非常重要的影响因素。
中国每年有28.7万人自杀死亡(网络资料)。这实际上也说明中国社会的城市化趋势给中国人民带来了福利的同时,也带来了很大的心理挑战。这些挑战和美国人在上个世纪初所经历的社会文化心理挑战,其实有很多的相似之处,这就是为什么1931年5月美国历史学家詹姆斯·特拉斯洛·亚当斯(James Truslow Adams)首次在他的《美国史诗》(The Epic of America)一书中创造了“美国梦”一词。
中国梦是幸福的梦
中国主席习近平在2013年提出中国梦的理念,这些梦想其实就是人类心理发展的一种最高的需求,也是团结、鼓励、支持社会进步的精神支柱。中国梦与美国梦的相通,就是积极心理学对时代的最核心的社会贡献和社会影响。
积极心理学对中国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是历史的、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中国人民的心声,更是心理学界的责任。
积极心理学的现状在中国又是如何呢?
彭凯平教授在报告中简单回顾了积极心理学在中国的产生。
2003年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的苗元江、余嘉元两位教授在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杂志上首次在中国介绍了积极心理学的理念。
随之积极心理学的理念和兴趣在中国社会不断发展。现在,清华大学心理学系已经成功举办两届国际积极心理学大会,中国积极心理学的著作层出不穷。社会的关注、媒体的重视、政府的支持,积极心理学收到热点关注。
积极心理学在中国的发展面临着中国心理学少有的机遇。很多的人开始关心积极心理学、学习积极心理学、支持积极心理学,使得中国心理学界必须研究、发展和支持积极心理学。
本次澳大利亚积极心理学大会的主题是如何让积极心理学对社会产生可持续性的影响。
彭凯平教授主题报告的大部分的内容,关注的就是如何建设一个具有可持续发展潜能的中国的积极心理学。
彭凯平教授提出一个积极心理学的行动PERMA。
第一个Promotion指的是传播、宣传积极心理学;
第二个Education指的是积极心理学的教育;
第三个Research,指的是积极心理学的研究。一定要提倡、推广和深化积极心理学的研究工作;
第四个Mothods,指的是研发、推广积极心理学的方法、技术和行动方案;
第五个Association,指的是成立中国积极心理学协会。
在宣传积极心理学方面,清华大学心理学系积极心理学团队以及中国积极心理学协会筹备委员会在这方面做了很多的工作。
积极心理学的创始人马.塞利格曼教授对中国的成功访问,并应邀出席过第二届中国国际积极心理学大会,对中国积极心理学的宣传和普及,产生了正面积极的推动作用;中国很多积极心理学的宣传者在这方面贡献也是非常的巨大。
积极心理学教育
在积极心理学教育方面,很多中国的心理学教学单位已经开设积极心理学课程。清华大学心理学系刚刚批准成立了积极心理学的应用心理学硕士学位,中国的积极心理学教育工作也在中国的各级中小学开展进行。
很多中国的中小学校长和老师积极推广积极教育的理念,形成了中国积极教育学校联盟,并即将成为世界积极教育名校联盟的成员。中国的积极教育工作在国际上引起了强烈的兴趣和反应。
彭凯平教授在报告中特别提出了中国幸福教育和积极教育的实践经验,在学生的幸福发展、关系建设、生活融入,意义发现、成就塑造、坚韧精神和情商方面,都得到了很多的普及、宣传和教育。
积极心理学家对人类的贡献
在第三个研究领域,中国积极心理学家对人类的积极心理,如幸福、创新、道德、文化等方面都作出积极的贡献。中国积极心理学家特别关注跨文化的心理学研究,在世界上发出了我们中国学者的声音。
中国的应用积极心理学也得到同步的发展。它与我们中国人民的生活紧密相连,积极心理学关心的是人民的心理健康、心理建设,在社会起到了很多正面的影响。
彭凯平教授还特别介绍了,清华大学大数据行为研究在积极心理学方面的突出性的发现。清华大学大数据行为研究对新浪、微信等社会媒体的、大量的数据进行了心理科学的分析,绘制出了中国人民的幸福地图。这个幸福地图是建立在科学研究的基础之上,提出来具有中国特色、中国文化特点的幸福词库,以及幸福的测量方法。
根据这样的测量方法,清华大学大数据行为研究团队和宾州大学大数据行为研究团队,共同合作,绘制了通过各个城市的幸福指数比较。同时,他们还发现,很多以前没有证据的一些心理学理论。
比如说幸福的拐点,也就是经济与幸福之间的关系,在一定的指标之后没有任何的联系,这个幸福拐点在中国发现,大约在三万人民币左右。
什么是幸福的拐点?
2012年,新华社国际新闻报道:美国马里斯特学院马里斯特与情调所列出的“十大幸福指标”。研究者通过电话采访了来自不同年龄层的1235名美国人,要求调查对象依据这项指标,给自己的生活满意度打分。
调查结果显示,5万美元是美国国民幸福感和生活满意度的分水岭。家庭年收入低于5万美元的人幸福感比较少,生活满意度相对较低。
这项最新调查显示的结果是:金钱是人们衡量幸福感的重要因素之一。
美国人的“幸福拐点”是家庭年收入5万美元,而中国人的“幸福拐点”又是多少呢?清华大学大数据行为研究团队的研究发现:中国人的幸福拐点大约在三万人民币左右。
节日效应影响幸福感
清华心理学大数据研究团队还发现,有意识的节日效应,会提升和影响中国人们的整体幸福感,数据显示在节日前后幸福感的指标都有巨大的提升,甚至是一些人为塑造的节日,如光棍节、情人节也能够让人产生积极的心理反应。
这在心理学历史上首次证明了社会形态,其实是具有非常强烈的同步效应。
心理学研究在中国还发现灾难之后的反弹效应。2008年汶川地震对中国人民造成很大的心理的阴影。但是震后的重建、国家的支持、人民的奋发,也可能产生人类积极心理的提升。
清华心理学研究团队还发现周期性的积极心态变化,以及每天的积极心态地图。更重要的是数据也同时证明了,人类的积极心态、在社会媒体上有关积极心理的讨论,远远超于有关消极心理的讨论,这些讨论都与社会的发展变化紧密相关。
在心理学应用技术开发方面,中国的积极心理学家与高科技企业合作,开发出来一系列手机软件应用平台、网络通道,都是在国际上具有领先意义的心理学的应用工作。
彭凯平教授还重点介绍了中国积极心理协会的筹备过程及筹备情况。
中国积极心理学协会已经成为国际积极心理学联合会唯一的战略合作伙伴,也是国际积极心理学学会的成员组织;同时在国内的团结、合作交流,及国际的学术合作交流方面都取得了正面的作用。
在专题报告的最后,彭凯平教授说,PERMA不光是个人的幸福发展的行动方案,也是中国积极心理学发展的行动方案。这个行动就是包括宣传、教育、研究、开发、组织积极心理学。
彭教授的结束语:积极心理学在中国有无限的未来,在世界上有无限的影响。
彭教授的报告激起了听众广泛的兴趣。听众踊跃提问,有些问题涉及的是有关积极心理学工作者,在中国的工作研究状况,还有人就中国文化对中国人的积极心理的影响,以及中国积极心理学能否对政府的管理和中国的改革作出自己的贡献。双方热忱、积极的交换了意见和看法。
中国代表团的部分成员也参加了彭教授的学术讨论会。会后中方参会代表也与参会的听众进行了热烈的交流和沟通。
中国积极心理学越来越多的受到国际积极心理学的关注,中国积极心理学的发展受到国外同行的肯定,这是本次大会的一个最重要的印象和收获。
20—21申请季,在师生的共同努力下,博雅汇的学员共拿下528个名校offer。辅导的264名学员中,面试综合通过率达到90.15%。其中,MBA项目北大预录取51人、清华经管预录取29人、人大商学院预录取42人,各校录取人数业内排名第一。想要咨询MBA添加助教老师微信(158104371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