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考研备考的那段艰苦的经历,我想对每一个人来说都是记忆犹新,当时发生的每件事都是那么的刻骨铭心。今天我们故事的主人公是吴春阳,下面由他来为大家分享他的经历以及体会。 自从大专院校毕业之后,经历了各行各业,总是感觉认知体系的狭小,便觉得要不断的自我提升。先是于2014年拿到大专学历,后来通过专升本拿到本科学位。对于这个时代快速发展,自然是远远不够的,感觉不能停滞于此,便又开始了新的一轮的学习。在对各种能力的提升的同时,也思考对新一轮的学历提升开始了计划。 对于院校的选择,我开始迷茫了,因为在杭州打拼的几年里,打好稳定的根基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儿。但选择就要择优选择,浙江工业大学作为省内排名第二的省属重点大学,浙工大MBA项目师资力量强,同样也是母亲和小叔曾经的母校,我义无反顾的选择了浙工大MBA! 但是正在考建造类资格证书的我,决定在2021年9月底考完之后,马上投入研考队伍。于是我开始了边工作边学习的节奏,好在是一个人,精力还是足够的。鉴于20年的分数线在170分左右,还是给自己设定了180分的目标。在了解了英语二和管综的考试内容后,结合周末培训班的学习,开始了有针对性的复习和练习。 首先是英语,对于不太爱学习的男生来说,是很头疼的一件事儿。每天上下班都给自己设定学习时间上的任务。刚开始使用百词斩,每天上班用一小时的时间(上班坐地铁要1个半小时至2小时),先找回以前学习英语的感觉,并开始对单词建立一种熟悉感(百词斩使用图文联想的方式)。之后便使用扇贝单词,对单词的使用进行强化,同时减弱图片联想的联系,而转变成对单词字母组合的认识,深入英文逻辑的了解,这也同时提高了一些联想内容,对逻辑的一些思维进行的辅助。阅读理解题每天做2篇,提升对语感和部分短语成语的了解。而对于英语作文,则是直接使用模板,一句一句背,到一段一段背,最后是一整篇的背和默写。 其次综合,涵盖了数学、逻辑、作文,理科生的优势可能就在这时候体现出来了。首先我要感谢备考班的数学老师,他的讲解非常的好,数学也是我最上心的课程。第一次模拟考的时候,我采用的是先作文,再逻辑,最后数学的顺序,因为当时我数学的录播课还没听完,逻辑又是我自我感觉最好的一门,加上数学确实每一题都挺烧脑,最后数学错了很多题;到正式考试的时候,我采用的是先数学,再作文,最后逻辑的顺序,最后算分的时候大概只错了6题。(PS:做题顺序真的很重要,但是别盲从别人的顺序,找好适合你的顺序吧) 我在数学的学习算得上稳扎稳打,别人两次模拟考考完,我才刚刚完成数学课程的学习,但是每一节课,我都会把做错的题,从考点上搞懂,并定期复习——当年高考我都没用掉那么多的笔记本,都是用来记录某个题型的。数学温故而知新,但是解题技巧真的非常重要,特别是经历几次模考后,发现部分题目,在时间不足的情况下,“盲选”答案也能有70-80%的正确率。逻辑对我来说是一扇新的大门,备考时将总结的题型,每日每种做2-3题,保持读题的语感,从每一题逐字逐句分析,到一眼看到关键“字”,掌握读懂题的技巧,争取做到“简单题不失分,难题少失分”。语文作文,题型比较固定,多阅读、多练习,小作文的逻辑错误,要往大的方面去找,不要去钻“较偏”的逻辑问题。分段写、格式明、逻辑清,严控字数,不必要追求华丽的辞藻;大作文,靠平时的素材积累,论证分析一定要到位,很多素材,改变论述方向,就可以做到“一材多用”,熟记这类素材,很“划算”。 时间上,要有所把控,我会先看大作文,记住后再去做题,用潜意识回忆那些素材可以用,数学、逻辑解题是,如果遇到一下子解不出来的,过段放弃,可能后面的一些题目,会给前面解不出来的,带来一点思路;“盲选”的题目,做好标记,全部完成后,如有时间再去细解;写作文,要练字,字迹的好坏,可以有5-6分的差距;不需要一味地追求快速,在保质的前提下,再去保量。 在学习的过程,遇到难题是不可避免的,但能否坚持下去和解决它,这是自己可以去决定的。我不相信学习时间的碎片化,因为人的精力和专注度无法快速的进行恢复和调整,一旦投入进去,如果使用短时间的学习,那学习内容一定是课外知识。所以,可以将娱乐休息变成碎片化,在努力复习的同时,不要忘记锻炼身体!
20—21申请季,在师生的共同努力下,博雅汇的学员共拿下528个名校offer。辅导的264名学员中,面试综合通过率达到90.15%。其中,MBA项目北大预录取51人、清华经管预录取29人、人大商学院预录取42人,各校录取人数业内排名第一。想要咨询MBA添加助教老师微信(158104371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