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0-0060-985
博雅汇MBA:努⼒10000⼩时真能帮你成功吗?
首页 > 资讯 > 博雅汇MBA:努⼒10000⼩时真能帮你成功吗?> 正文
博雅汇MBA:努⼒10000⼩时真能帮你成功吗?
时间: 2022-04-19 16:09:02
来源: 博雅汇MBA
浏览量: 1057

加拿⼤著名作家马尔科姆·格拉德威尔在《异类》⼀书中提出了⼀个观点:一个人想成为某个领域的专家,就需要花10000⼩时的时间练习。这个观点今天已被中国⼤部分⼈知道并且认可,也成为⼤家努⼒进阶的理论依据,很多人正在为10000⼩时的训练⽽努⼒。即使⼀些⼈⾃⼰没有毅⼒坚持这10000⼩时,也为⾃⼰找了⼀个台阶——“我之所以不能成为⼀流的⼈,是因为没有完成这10000⼩时的努⼒”。

 

不过,罗振宇在罗辑思维视频第185期《即将到来的社会阶层》⾥提出⼀个不同的观点,那就是你花了10000⼩时可能也没⽤,因为思维⽅式、周围环境、境界等因素,⽐下笨功夫要重要。那么到底谁的话对呢?

其实,他们两个⼈讲的并不完全⽭盾。

⾸先,格拉德威尔在《异类》中不仅谈到了10000⼩时努⼒的重要性,还谈到了成功的其他必要因素,包括智商、运⽓和家庭环境。10000⼩时的努⼒是必要的,⽽其他这些条件也都是成功的必要条件。

格拉德威尔认为,如果智商低于120就很难成功,⽽⾼于这个值之后,智商的作⽤并不明显。

第⼆,运⽓或者时代⼤环境对成功很重要,简单地讲就是要⽣逢其时。美国19世纪末的商业巨⼦们成功的原因主要是赶上了那个⼤时代,同样,盖茨、乔布斯等⼈的成功也是赶上了信息时代。相反,如果⽣不逢时,成功的可能性就要低很多。事实上,但凡成功的⼈都承认⾃⼰有运⽓的成分,⽽不是到处炫耀⾃⼰的能⼒,当他们遇到挫折,会检讨⾃⼰的问题,⽽不是怪罪运⽓。

第三个影响个⼈发展的重要因素是家庭和⽣活环境。好的环境有利于⼈在⾝体和⼼智上的成长,能够培养他们对⽣活的积极态度,激发他们的潜⼒。不过需要指出的是,家庭和⽣活环境不是简单地以经济收⼊和地区发展程度来划分。从教育下⼀代的⾓度上看,⼀个家庭⽐贫穷更可怕的是缺乏见识、缺乏爱、缺乏规矩。没有钱,有⼀辈⼦的机会能够获得,⽽缺乏这三样东西,纵有天赋,纵然后天再努⼒,格局和⽓度都会太⼩,终难成⼤事。当然,家庭和⽣活环境等因素,也只是成功的必要条件⽽已,远远够不上充分条件。

 

如果有了智⼒上的、时代⼤环境的以及家庭和周围⼩环境的便利因素,接下来该怎么做呢?格拉德威尔认为要花10000⼩时的苦功夫。10000⼩时的苦功夫不仅对于训练⼀个⼈的技能是必要的,对⼀个团队做出⼀款好的产品也是必要的。没有这个时间狠下功夫的保障,⼀切都免谈。对于有天赋、有外在条件的⼈,要想做到出类拔萃的地步,先花上10000⼩时再说。

 

但是,吴军博士在《见识》一书中提到,在如何利用这10000个小时来提升自己上,许多人存在着误解。如果有⼈简单地认为⾃⼰天赋不错,在⼀个领域做够10000⼩时就能出类拔萃,那就⼤错特错了。10000⼩时只不过是⼀个必要条件⽽已,远不充分。更重要的是,这10000⼩时不仅要花,还要看怎么花。他根据自己多年以来的经验,总结出年轻人常见的四大误区,并给出了破除这些误区的“三板斧”。下面就让我们一起学习吧!

四大误区

■ 误区一:简单重复

有些⼈的10000⼩时都是在从事低层次的重复。举个具体的例⼦,如果在中学学习数学,不断重复做容易的题,考试成绩永远上不去,当然不会有中学⽣这么做。但是,在⼯作中很多⼈却犯这个错误。⽐如现在互联⽹⽐较热门,⼀些⼈学了⼀点点编程技巧,也能挣到还不错的⼯资,于是就守着这点技能每天在低⽔平地重复。吴军博士在《智能时代》这本书⾥提过⼀个观点:在未来的智能时代,真正受益于技术进步的个⼈可能不超过⼈⼜的27%。坦率地讲,仅仅会写⼏⾏直译式脚本语⾔的⼈不属于这27%的⾏列,这些⼈恰恰在未来是要被计算机淘汰的。

■ 误区⼆:习惯性失败

这⼀类⼈和前⾯讲的正相反。他们好⾼骛远,不注重学习,懒得总结教训;同时脸⽪还很薄,也不好意思请教。他们迷信失败是成功之母的说法,然⽽简单地重复失败是永远⾛不出失败的怪圈的。因此这些⼈常常是时间花了很多,甚⾄不⽌10000⼩时,但是不见效果。在很多公司⾥都能见到这种⼈,⼀个⼈在下⾯捣⿎东西,就是找不到解决问题的⽅法。

■ 误区三:林黛⽟式的困境

林黛⽟这个人物吸引人的地方在于她很有内涵和才⽓,想问题想得很深,但这也是她致命的弱点。她的才华越⾼,在⾃⼰的世界⾥越精进,对外界就越排斥(当然外界也排斥她)。我们知道,⼀个概念内涵越宽,外延就会越窄。你如果泛泛地说“桌⼦”这个概念,它包括⾮常多的家具,但是如果你说“法国洛可可宫廷式的核桃⽊贴⾯桌⼦”,世界上可能就没有⼏件了。林黛⽟就是这样,她越是精进,越到后来贾府⾥只有贾宝⽟能够懂她。我们很多⼈做事都是这样,越是在⾃⼰的⼀亩三分地上耕耘,对外界的所知就越少,⽽⾃⼰的适应性也就越差。有两类科学家,⼀类是掌握了⼀个⽅法,研究什么都是⼀流的,他们越往后⾛路越宽,⽐如爱因斯坦、费⽶和鲍林;另⼀类是路越⾛越窄,⽐如发明晶体管并因此获得诺贝尔奖的夏克利,他对⾃⼰研究的晶体管越来越熟悉,就对其他技术越来越不愿意接受,最后⽆法和⼯业界和学术界的同⾏交流。你会发现⽣活中有⼤量这样的⼈。

■ 误区四:狗熊掰棒⼦

10000⼩时的努⼒需要⼀个积累的效应,第⼆次的努⼒要最⼤限度地复⽤第⼀次努⼒的结果,⽽不是每⼀次都从头开始。希腊科学体系和东⽅⼯匠式的知识体系有很⼤的差别。前者有⼀个完整的体系,任何发明发现都是可以叠加的,你给⼏何学贡献了⼀个新的定理,⼏何学就扩⼤⼀圈。⽽后者不成体系,是零碎的知识点,毎⼀个新的改进都是孤⽴的,因此很多后来就失传了,以后的⼈又要从头开始。我们知道今天⼏乎任何⼀所三甲医院的主治医师,⽔平⼀定⽐50年前所谓的名医⾼很多。但是,今天没有哪个中医敢讲⾃⼰⽐500年前的名医⽔平⾼。这就是因为前者有积累效应,⽽后者没有。很多⼈读书也是狗熊掰棒⼦式的,做了⼀堆题,相互关系没有搞清楚,学到的都是零散的知识点,换⼀道题就不会做了,因此时间花得不少,成绩却上不去。在⼯作中也是如此。

三板斧破四误区

⽆论是个⼈天赋、⼤环境和⼩环境还是个⼈努⼒的程度,都只是成功的必要条件,并不充分。虽然没有什么条件能保证谁⼀定成功,但是,总有相对好的做法和更有效的途径。世界上凡事没有什么绝对的对与错,但是却有好与坏之分。

对于四大误区,吴军博士在《见识》一书中总结了三个简单易⾏的⽅法,或许能帮助⼤家⾛出这些误区。他把这三个⽅法称为破局的“三板斧”。

■ 第⼀板斧:确⽴“愿景—⽬标—道路”

既然我们花10000⼩时来提⾼专业⽔平是为了精进,⽽不是简单的重复,就需要有⼀个⾮常明确的⽅向,这个⽅向就是愿景。⽐如有些⼈想成为优秀的软件⼯程师,这个愿景就⾮常好;相反,如果有些⼈就满⾜于5年(正常⼯作⼤约10000⼩时)坚持不懈地写代码,以便将来能够写得更熟、更快,那是⾮常糟糕的,因为这是低⽔平的重复。即使5年后你把它练熟了,可能也已经过时了,或者是由计算机来写了。我们在⽣活和⼯作中看到太多熟练⼯种找不到⼯作的情况,因为他们的技能过时了,⽐如打算盘的技能在20年前已经不能赖以谋⽣;开汽车在20年前已经是⼏乎每个成年⼈都会的技能,对谋⽣没有什么特别的帮助;今天,掌握⼀门外语可能还有⼯作,10年后因为有⼈⼯智能技术,可能⼤部分翻译都会失业。因此,⼈要想进步,就必须给⾃⼰确⽴⼀个合适的愿景。

有了愿景,还需要有阶段性⽬标。我们经常看到“战略”这个词,那么什么是战略呢?战略的核⼼就是设置阶段性⽬标,以便实现愿景。对于⼀个计算机⼯程师来讲,如果能做到⾃⼰领导⼀个团队做出⼀件世界级的产品,就可以算是三级⼯程师了,这是⼀个⼀般⼈能够实现的愿景。要成为三级⼯程师并不容易,他对计算机科学的本质要有了解,对于它每年的变化要掌握,对于它的⼯具(编程不过是⼯具⽽已)要⽤得随⼼所欲,对于产品设计要有常识,对于未知的问题要知道如何⼊⼿解决,对于⼀个⼤问题知道如何分解交给下⾯的员⼯去做。这⾥⾯每⼀项都是⼀个阶段性⽬标。

有了战略,还要有战术。为了实现⽬标就要有通向成功的道路,这条道路可以分解成⼀系列可操作的步骤。我在前⾯提到,提⾼程序质量⽔平,可以从写单元测试这种可操作的事情傲起。在⼀种技能稍微熟悉了之后,就可能需要做⼀件新的、有挑战的事情,以便达到下⼀个⽬标。任何⼀个公司,领导对于这种不断挑战⾃⼰往上⾛的⼈都是欢迎的。当然,不断挑战⾃⼰的⼈要付出的代价不仅仅是⾟苦,⽽且可能在短期内还有经济上的损失,因为毕竟从短期讲,重复⾃⼰驾轻就熟的⼯作⽐接受新挑战在绩效上显得好很多,奖⾦也会多⼀些。

■ 第⼆板斧:即使听到不中听的话,也要试着找出其中的合理之处

这句话是吴军博士的中学校长万帮儒先⽣在他毕业前对他讲的,⼤概有三层意思。

第⼀层,相当于我们今天说的换位思考,当然当时还没有换位思考这个词。

第⼆层,凡事要习惯回过头来三思。⽐如某个⼈和你讲⼀件事,你第⼀感觉可能觉得他完全是胡说⼋道,但是,⼀定要想第⼆遍,是否我错了、他对了。这⼀遍思考,⼀定不能假设⾃⼰是对的;如果又想了第⼆遍,还是觉得⾃⼰对、对⽅错,要想第三遍,是否我的境界不够,不能理解他。为什么要想第三遍呢?因为任何⼀个想要精进的⼈,都要和⽐⾃⼰强的⼈多来往,⽐如下棋,如果整天和臭棋篓⼦下,只能越下越臭。既然是和⽐⾃⼰强的⼈交往,第三种情况就很可能发⽣,因此这时候不妨进⼀步交流,深⼊了解对⽅那么说的原因。只要经常这么做,就能避免习惯性失败。

第三层,即使对⽅真的是胡说⼋道,也要思考他为什么这么说,找出其中的合理性。举⼀个极端的例⼦,你在公司⾥遇到⼀个骂街的泼妇,你也没有招惹她,她对你劈头盖脸就是⼀通臭骂。对此我们有三种做法:⼀种是骂回去;⼀种是装作没听见;但是我会采取第三种,就是要思考为什么她没缘由地骂我,或许她就是⼀个疯⼦,那么我以后⾛路躲她远点,也算接受⼀个教训;或许她真有⼀个骂我的原因,这个原因就是合理性,如果我们找到了这个原因,不仅理解了她的问题,⽽且对⼈性的理解也有了提升。

如果我们总是能从不中听的话中找到合理性,不仅进步快,⽽且眼界、够都会⽐常⼈⾼出很多,才不会陷⼊林黛⽟的困境。这⼀点看似不容易做,但吴军老师的经验是每次遇到别⼈有不同意见时,就⽴即开启寻找对⽅合理性的开关,直到找到对⽅的合理性为⽌。相反,当对⽅看法和我们⼀致时,反⽽不需要找合理性让⾃⼰沾沾⾃喜。

■ 第三板斧:凡事做记录,这样可以避免狗熊掰棒⼦

做任何职业,⽐如⼯程师、会计师、律师,都会遇到⼀些难题,解决了这些难题,我们就进步了。遗憾的是,⼤部分⼈过分相信⾃⼰的记忆⼒,以为⾃⼰能记住,但实际上很快就忘了,等到第⼆次、第三次遇到同⼀个问题时,还是束⼿⽆策,或者花很多时间去解决。因此,这是凡事做记录的好处之⼀。做记录的另⼀个好处是,在记录的过程中又思考了⼀遍,进步得会更快。相⽐之下,欧美⼈⽐较喜欢记录。在美国⼯业崛起的时代,当时是如何做实验的,今天依然能找到记录,这样经验也容易积累和传承。相反,在中国,失传是个⾮常常见的词,以⾄常常在低⽔平上重复发明。

思维课堂

四大误区:

简单重复、习惯性失败、林黛⽟式的困境和狗熊掰棒⼦。

三板斧:

1.确⽴“愿景—⽬标—道路”

2.即使听到不中听的话,

   也要试着找出其中的合理之处

3.凡事做记录



博雅汇MBA,专注于北清人等顶级名校MBA提前面试申请,拥有9年的辅导经验,帮助上千人成功拿到清北人复交等名校预录取资格。


20—21申请季,在师生的共同努力下,博雅汇的学员共拿下528个名校offer。辅导的264名学员中,面试综合通过率达到90.15%。其中,MBA项目北大预录取51人、清华经管预录取29人、人大商学院预录取42人,各校录取人数业内排名第一。想要咨询MBA添加助教老师微信(15810437141


清北人报考择校背景评估重点院校报考MBA备考咨询备考院校库
请您留言

感谢您的关注,当前客服人员不在线,请填写一下您的信息,我们会尽快和您联系。

是否需要职业规划?
提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