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 课上如何学习
关于上课,我想很多人会和我一样有同感:在没有学这门课时,会想象这门课程是如何的神圣、高不可攀,认为一旦学成便豁然开朗,不说精通也能贯通整个领域,而事实上很多课程一学期下来还是一头雾水,如果以这样的情况对待每一门课,那整个MBA学下来依然还是个门外汉。其实后来我总结,除非真正的大师授课(通常我们没有机会遇到),可以在课堂上让人有醍醐灌顶的感觉,大多数课堂都达不到我们想要的效果。一来时间有限,二来老师水平有限,事实上很多老师都没有搞清楚这门学科的实质,但是没关系,他们依然可以成为我们的老师,因为他们尽管不是这个领域的开创者,但却是这门领域的探索者,老师可以将伟大的思想传播给我们,课堂上的传授非常有限,所以我们需要老师的帮助,指引我们如何获得我们想要的知识。我们只需问老师一个问题:这个领域最权威专家是谁,权威著作又是什么?一般的回答应该都是国外的,甚至一百年前的,但是不要担心,大师往往都是几百年才出一个的,只要后人无人超越,就是权威。不要担心不符合中国,我们要学的是灵魂和精华,唯有汲取了知识的精华,才能有效的和实践结合。读书不用求多,只求精,一通则百通。遇到想不通的地方,一定要和老师沟通,我相信,这样的学习虽然不会让你在期末考试中获得高分,但却会使你在眼界和思维的提升方面受益匪浅。
第二, 如何选择导师、和导师沟通
一般情况下,我们都想选一个“大牛”导师来给自己的学业增色,但是选“大牛”导师也有他的弊端,几乎很难见面,最后的结果往往是只是名誉上的导师,到底收获多少想必大家心里都会有数。我们要明白的一个道理是,社会是看你能力和贡献的,并不是看你导师是谁的,而且如果你一无所能,你还敢说你是谁的学生吗,估计说出来会有辱师门的,所以选择“大牛”导师也是一件有压力的事情。其实选导师,只要这个老师在你感兴趣领域有一定研究深度,而且重学术、有师德就可以了,我们需要针对自己的问题让老师对自己进行指导、帮助,而不是全然依靠老师。主动权在我们这里,我们是要通过导师让自己成长,而不是为了完成论文而找导师的。
在和老师的沟通中,老师对我们人生、职业的指导作用要远大于对论文的指导,我建议应该多和老师沟通职业发展的困惑,以及如何增进自身人格的修为。论文应该多多听取老师的建议,毕竟他比你更清楚该如何顺利通过答辩。
第三, 课余时间的安排
关于课余时间,我想不外乎两种选择,要么参加活动,要么泡图书馆。这两项其实都应该参与,但也要谨慎选择。课余活动一定要选和自己未来发展方向一致的,或者是能锻炼自己能力的,总之要有的放矢。其次一定要多去图书馆,多读书,不要荒废宝贵的时间,带着问题来听课总比毫无准备要强,说实话真正能做到的人确实不多,我也没有能很好的读书,但是等到进入社会,就会发现,自己之前学的东西真是太贫瘠了,也好,现在终于可以死心塌地地读书了,所以社会才是真正培养人的地方。
第四, 和工作的有效结合
不管你是否有明确的职业方向,“学以致用”都应该是学习的最终目的。但是很多人都会说,学的理论很难应用到实践中。况且很多工作都是多年既定的模式,靠一己之力,很难改变。是的,书本上的东西没有一样是可以照搬的,不会应用无怪乎两个原因,一是学的不是真知识,二是不会活学活用。这就需要我们有针对性地做两件事情,第一学真知识,也就是之前所说的学经典、精华,第二是有创造性地应用。学习知识是告诉我们通往真理有几种途径,具体选择哪条路、怎么走,需要在实践中不断的尝试。最重要的不是会不会用那些理论,而是想不想去尝试,我相信,只要有一颗勇于探索的内心,任何障碍都不是问题。很多人都可以在平凡的岗位上做出不寻常的贡献,实践才是检验真理的终极标准。
总之,关于MBA的学习,我们从始至终要秉承的一个观点就是,要做自己的导师,明确自己的方向(没有方向的通过各种途径赶紧找方向),然后充分利用学校的一切资源,为实现自己的目标全力以赴。因为,社会才是一所真正的大学,你若不主宰自己,定会被他人左右。
博雅汇MBA,专注于北清人等顶级名校MBA提前面试申请,拥有9年的辅导经验,帮助上千人成功拿到清北人复交等名校预录取资格。
20—21申请季,在师生的共同努力下,博雅汇的学员共拿下528个名校offer。辅导的264名学员中,面试综合通过率达到90.15%。其中,MBA项目北大预录取51人、清华经管预录取29人、人大商学院预录取42人,各校录取人数业内排名第一。想要咨询MBA添加助教老师微信(158104371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