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判断你的MBA备考是不是伪自律?
首页 >
资讯 > 如何判断你的MBA备考是不是伪自律?>
正文
如何判断你的MBA备考是不是伪自律?
时间: 2024-12-07 10:08:24
来源:
浏览量: 181
朋友圈里经常能看到有很多人在打卡,什么阅读英文文章啦、背单词啦......看上去都努力的美好无比。可是当我和其中一个人深入聊天时,发现事实并不完全如此。我的一个小学妹,还在读大学,她说她每天背单词是为了过六级。我看她每次分享朋友圈都是半夜11点以后,我说:你怎么背得这么晚......百般追问下,她有点不好意思地说:“白天都在玩,到了晚上时间不够了才去打卡背单词。”白天在玩,拖到了不能再拖的时候才去为了打卡而背单词,有的时候还为了赶时间随便背一下单词。结果就是,单词也没好好背,睡得太晚又消耗自己的精神。把“顺便打卡”本末倒置成“只为打卡”,打卡证明你“来”过,但无法证明你好好利用了“来”的时光。多少人的自律是类似注重形式的“打卡”;自欺欺人的“摆拍”;虎头蛇尾的“跟风”以及消耗身体的“自残”……都是被玩坏了的“自律”。做不到为了清晰明确的目标而持之以恒,过分追求形式感和仪式感,用表面上的自律,来回避绩效的追问。黄执中在《小学问》中说,很多人在改变自己时,会陷入“do,have,be”的行为模式误区。Do:做什么事情have:得到什么东西be:成为什么人比如问某人为什么要减肥,他说他想瘦下来(do),有个马甲线(have),然后成为一个有自信的人(be)。这种模式在心理学上不成立,因为就算一时之间改变了行为,拥有了想要的状态,但本身没改变,可能只是从没自信的胖子,变成没自信的瘦子而已。黄执中建议尝试“be,do,have”模式。开始就想着成为一个有自信的人(be),想象自信的人更可能做什么(do),拥有的状态(have)自然就改变了。在目标(be)、行动(do)和收获(have)这3个环节,映射出这些迹象。be(目标)你以为的自律其实是他律小时候,父母就愿意拿我们和别人家的孩子对比:“你看老张家的小孩,数学考了100分......”老王家的孩子英语好,你也要去学;老李家的孩子游泳好,你也要去学...致使很多自律是受父母之命。这样下来,每天所形成的学习健身习惯只是为了满足他人的期待,而非按自己的意愿去行动。自律的参照物应该是自己,是朝着自己想要变成什么样的人,过什么样的人生为目标的。与他人无关。do(行动)不要为了自律而自律比如:早起。有人说,“早起并不难,难的是起来那么早,不知道该干什么。”早起是实现自我愿望的手段之一而已。读书时代,为了学习好一点而早起;初入职场,为了尽快上手而早起;现在,为了工作学习两开花而早起......一定不要为了死磕早起而早起,在身体累乏的时候,为了工作和学习的状态良好,让自己多睡一下,也不会有内疚感。很明显,睡眠不足,无论工作还是学习的状态都会很差。就像前面说的学英语,有的人并不知道自己为了什么去学英语。所谓“技多不压身”,大部分人认为多学一定没错,却忽略了学习的本质——是为了改变行动。学英语,是为了能脱口而出;健身,是为了健康体魄和健美身材;安心备考,是为了距离自己所向往MBAoffer更近一步;……这才是学习和自律的意义。只有找到自律的初衷,才不会落入“看上去很努力”的陷阱,而是通过行动让自己更接近理想中的自己。have(收获)给你的自律设置个deadline“通过雅思考试” 和 “3个月内通过雅思考试”,是不一样的。不必抓住每一分钟去自律,而是要抓住自律的每一分钟。读书时代有抄板书抄得异常整洁,但老师提问一问三不知的同学;身边有常在朋友圈晒书,但问他内容却讲不出来的朋友。很多牛人看完一本书后,复杂的概念用自己的话复述一遍,或运用于生活,或在网上输出,有内化和思考的轨迹在里面。自律应该引入绩效管理的概念,查阅科学方法,摸索精力曲线,多次微调后找到最适合自己的方式,然后争取事半功倍的效果。只有高效的自律才是有效的,也能因此找到自己的弱点,有效的改进。最后,人的精力是有限的,既然选择了自律,就不要让无用的东西占据自己的时间,让自己全身心地投入自律这个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