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0-0060-985
学长分享,复旦-台大EMBA,读书不止是情怀!
首页 > 资讯 > 学长分享,复旦-台大EMBA,读书不止是情怀!> 正文
学长分享,复旦-台大EMBA,读书不止是情怀!
时间: 2024-03-07 20:21:56
来源:
浏览量: 379
王治平 博士

台达集团中达电子有限公司 华东区副总经理

复旦-台大2014秋EMBA

毕业于台湾清华大学化学系的王治平博士眼下是复旦-台大EMBA2014秋季班的一名学生。还有两个月,他就要结束为期18个月的EMBA课程。这段日子对他来说就像一场“爱丽丝梦游仙境”:不仅根深蒂固的思维一再地被打破,一成不变的生活也被更多的情谊填满。对于大陆的同学,王治平从最初的陌生到后来的熟悉,再到现在的亲近——而这一转变过程正是复旦-台大EMBA所给予的。

一半一半的精彩

王治平说自己是中国近十几年来经济飞速发展的见证人:自2000年来大陆工作后,他在大陆工作生活已有整整16年。上海虹桥机场是他在大陆的第一个落脚点,随后辗转苏州、安徽、上海,他把自己年华里最好的时光都留在了大陆。当报考复旦-台大EMBA课程时,他也作为大陆的生源被编入了班级。

其实,选择复旦-台大EMBA对王治平而言有点“误打误撞”:一直有订阅EMBA杂志习惯的他,2014年在翻阅杂志时偶尔翻到了一张宣传单,上面写着“复旦-台大EMBA招生”,这让他想起他非常崇拜的一位同事曾经也是复旦-台大2012 EMBA的学生。于是他打电话咨询该同事,同事向他极力推荐复旦-台大EMBA:“上一次学,却可以获得两个学校的精华,何乐而不为?”

复旦-台大EMBA 双学位项目是复旦大学管理学院与台湾大学管理学院于2010年共同开办的,是海峡两岸首个华语顶级EMBA学位课程。而根据课程设计,该项目结合复旦大学、台湾大学两校顶尖EMBA师资共同授课,由复旦与台大分别在大陆及台湾各招收30名学生合班上课。

“我考虑到如果选择就读复旦-台大EMBA,不仅可以学到复旦的百年名校的精华,又可以学到台大的精华,这是单纯报考复旦EMBA或台大EMBA所不能够达到的。而且在查阅了一些这个合作项目的资料后,发现这个班很有意思:一半的同学来自大陆,一半的同学来自台湾,一半的老师来自台湾,一半的老师来自大陆,这么一来即可以听到两岸的优秀老师授课,又能够和两岸优秀的同侪互动,这可不是其他学校能够获得的经历。”王治平博士说。

事实上,进入复旦-台大EMBA之后,收获远远高于王治平所设定的预期。

陌生又熟悉的同学

“复旦-台大EMBA吸引我的另一个因素是对大陆同学的良好印象。”王治平说。

由于两岸长期政治分治的原因,两岸学子之间的交流和接触的机会并不多,1969年生的王治平博士第一次接触到大陆同学是在美国南加州大学。当时他获得了前往南加州大学培训的机会,在那里他接触到了同样通过奖学金前来参加培训的大陆同学。

“虽然同根同种,但是彼此之间却感到很陌生。那时候的交流很有趣,比如大陆同学会问‘台湾是怎样怎样?’然后我们会反驳说,‘根本不是这样子,你哪里听来的?’台湾同学会问大陆同学‘大陆是不是怎样怎样’,然后大陆同学会说‘你哪里听来的?’”

复旦-台大2014秋EMBA又被称为“五班”,因为是第五届的缘故。在五班里,太多预期之外的收获让王治平深觉不虚此行。

“课堂以外,大开眼界

读一段EMBA的时光,摘一束友谊的光。对于读EMBA的同学来说,收获到的不仅仅是老师课堂上的精彩,还有同学带来的课堂以外的精彩。

在复旦-台大EMBA的课程设计中,课程三分之二在复旦大学学习,三分之一在台湾大学学习。如此一来,台湾的学生有机会在大陆接触当地的风土人情,而大陆的同学也有机会到台湾了解当地的实况,接受每个地方的不同刺激。

而为了能够让学员们更广泛地了解每个地方的特色,复旦-台大EMBA还设计了移动课堂,即选择不同的地点授课,这样的设计是为了让台湾的同学有机会接触大陆不同的地域风情。

也许正是这么有趣的因缘使然,王治平遇到了复旦-台大EMBA,成为了大陆生源里的台湾人。在王治平的心目中,复旦-台大EMBA不止是让人一举两得,更呼应了遥远的乡愁;是一份情怀,更是一种特别的追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