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大MBA备考故事
川大MBA备考故事
时间: 2024-02-11 20:06:44
来源:
浏览量: 383
为什么考高分?选择很重要!回顾过去备考的一年,看似很长,但当你真正全身心投入时,却有一种弹指一挥间的感觉。备考过程既欢歌笑语,又酸甜苦辣,艰辛时刻始终多于快乐瞬间。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走到最后的人,一定是那些无畏困难,持之以恒,厚积薄发,敢于拼搏的人。人生能有几回搏,此时不搏,更待何时!简单的一句话,却是伴随我多年的座右铭。从决定考研,到选择辅导机构,其实只有短短的两天。 事实证明,自己的选择是明智的,博雅汇MBA的确是众多培训学校的佼佼者。首先,小班教学,听课质量,老师对学生学习的整体把控几乎面面俱到。其次,老师责任心非常强。每每遇到任何问题,老师都会不厌其烦地答复,其实老师并没有义务和责任在工作时间外回答问题,但是我深深感觉到博雅汇辅导老师的高度敬业。说来自己一直心存感激,有几次问数学问题时老师正在地铁上,他依然悉心为我解答。最后,也是最最重要的一点,博雅汇有着优质的教学资源,尤其是数学老师,她可以将数学模型化繁为简,化难为易,思路清晰,娓娓道来,至今让我记忆尤深,甚至一辈子都难以忘记。摆正心态,持之以恒谈到学习经验的分享,我觉得凡是备考的同学:首先要做到最基本的一点:摆正心态,持之以恒!备考过程多数时候是枯燥乏味的重复性学习,加之每天还有繁重的工作,很多人都会从刚开始的斗志昂扬到中途放弃,再到最后彻底凉凉。就拿我自己举例,离考试还有两周左右时,每天几乎是抓住每一个缝隙学习,把时间排得非常紧,连续几天下来感觉撑不住了,甚至有些烦躁不安,后来静下心好好分析,想了想自己的目标,想了想好不容易才坚持到的今天,很快地把自己拉回了正轨。在此劝诫各位要考研的同学,既然选择了这条路,就要认真对待,就要毅然决然地走下去,只要还没完成正式考试,就得怀着谦卑和持之以恒的学习心态,才能突破自己,成功上岸。剩着才为王! 其次,复习时间段安排上我基本上都是按照博雅汇MBA的节奏来的。基础阶段,强化阶段,再到最后的模考阶段,每一步都没有落下。前期该听课的时候听课,中途能有时间复习就针对性复习一下,课后作业,数学专题测试,英语大小作文,中文写作等等,我都会尽力在规定时间完成。我个人不喜欢拖拉,不喜欢把所有事情都堆起来才做,所以几乎都是按部就班地展开。 到后期模考阶段时,我制定了自己的详细复习计划,具体到每一天的任务,查漏补缺,强化薄弱知识点,做真题,看错题,背作文模板,积累写作素材,一直持续到考试前。01、数学——乐享其中数学上老师的课程(基础+强化)一定要认真听完,每一节课都不能落下(当然基础特别好,不听课就能拿高分的童鞋可略过)基础薄弱的而时间又充裕的可以多听几遍,我本身有一定的数学基础,但是我依然花时间把所有的课都听了一遍,袁奶奶的授课,细细听起来你会有一种醍醐灌顶,乐享其中的感觉。平时上课要多做笔记,我比较反对那种上课只听不动手的学习方法。你可能在当时听懂了,过几天再回看就忘记了。课后及时完成课后习题和学校发的练习册,时间允许的话最好做一个错题本,归纳总结哪些是易错题,哪些是自己的薄弱知识点,争取在基础阶段就能突破所有的基本知识点。前期功夫做到位了,后期强化阶段就会容易得多。大家也要认真对待每一次测试,不要因为考得差或者考得好就导致心情大起大落,考完弃之不顾,而是要多分析测试中的易错题,是粗心大意还是知识点没掌握,学习和掌握解题方法,避免下次再犯。02、中文写作——勤学苦练写作上,我非常认同老师的教学理念:多仿写,学结构,换论据。有的人功底本来就很强,只需要简单学习下写作方法,便可以洋洋洒洒,收放自如,信手拈来。但是,对于多数人来说,如果没有长期工作于类似的岗位,文笔功底只能算一般水平,这时候就要多听老师的写作授课,多分析老师分享的范文,学习范文的结构,同时筛选出自己擅长的结构,以后就固定这样的结构写,只要结构清晰了大方向就对了,分数不会太低。 论据的积累很重要,一开始学写作的时候老师就推荐APP(很惭愧,我可能只读过三四次)积累素材。我自己收集的是写作教材和所有老师分享的范文的经典素材,空的时候还会自发猜想可能会涉及的题材,立马回顾和百度一下相关素材,长久以来,便有了一定的积累,写作的时候融会贯通使用即可。当然,写作还有关键一点,如何正确立意。只有正确立意了,获得高分的最基本条件才算满足。立意偏了,无论文章多精彩,都与高分无缘了。这一点,我觉得没有特别好的建议,完全是考察个人的阅读功底和领悟能力,所以最好是多拿真题和模考题练习,多向写作优秀的同学请教方法,多学习老师的立意方法。03、英语二——单词背了么?英语上,本来我英语底子还凑合,又长期就职于外企,工作语言几乎都是英语,所以无论语感还是写作,算是有些优势,当然这也导致了我整个学习期间除了简单背作文外完全没有复习过英语(此处英语老师看到会不会气得跺脚),回归到应试上,我觉得学习英语的关键是词汇量。没有词汇量,谈任何应试技巧都显得鸡肋。设想,一篇文章里如果只有少数单词认识,要真正领悟作者的意图还是非常有难度的。所以,英语想要一蹴而就几乎不可能,大量的词汇积累才是王道。 我的建议是在基础阶段趁时间宽裕一定要认真背单词书,有条件的可以多背,没有条件的至少要把核心词汇的大部分记住。其次是认真听老师的授课。老师的英语技巧非常实用,但还是要建立在一定的词汇量上的。老师最后所讲的应试技巧也非常经典,算是课程的画龙点睛之笔,听完会有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再结合到实际做题,真题或者模考题,利用老师所讲的方法,分析每个题,每个选项,真正把细节弄懂了英语才能逐渐地提升起来。 简而言之,背单词-> 学技巧->做题->分析总结。另外,英语大小作文模板一定要背起来,这相当于部分的送分,老师给出的模板结构非常清晰,记住了主体结构,再结合主题填充内容,分数不会太低,但也不要忽略一些低级扣分点,比如单词错误、标点错误、格式错误等,分数是经不起扣的。只是,英语非常拔尖,想要拿非常高的分的话,我觉得光背模板是不够的,还需要对模板进行再优化,灵活运用,高级结构,高级词汇大篇幅使用,没有低级错误等,我最后的分数比预估的低了些,想想还是写作上的遣词造句没下功夫。04、逻辑——多听多练最后说说逻辑吧。我之所以最后谈,是因为觉得自己是没有太多发言权的。自始至终,逻辑似乎都与我无缘,甚至动摇了我对考试的信心。我记得模考阶段,总分几乎都在200左右,而逻辑的分数都在20左右徘徊,以极慢的速度提高,最后一次模考最高,36分。我分析了一下自己的问题: 首先是基础阶段没有花太多时间在逻辑课上,毕竟是一门新的学科,还是需要多次听课的,但是我只听了两遍,第二遍都是速放,本来逻辑有些内容就与生活惯用语相悖,所以很多问题其实是似懂非懂的状态。希望后面备考的同学一定要重视逻辑学科,在基础阶段就打好基础,不懂的及时问老师。 其次,的确是没有找到方法,练习的题太少。老师说的那本逻辑练习册上的题多做几遍的确是有用的,我曾经请教过逻辑较好的同学,发现一个共性就是大量反复练题,而我就是在学习阶段缺乏了多次的练题量。 最后离考试还有两周的时候,我咬牙把真题都做了两遍再一一分析错题,找出其中的某些“套路”,分析每一个选项为何错,为何对,关键点在哪里,突破点在哪里,同时也向优秀的同学请教,最终考试时算是考出了比模考稍微理想的分数。模考串讲为何我把模考单独提出来,是因为它实在太重要了。(敲黑板)模考一定一定要参加。以前的学长分享经验时总会提到模考的重要性,老师也会时不时念叨,自己也算是亲身经历了,没有参加模考,想要取得理想分数是很难的。我在第三次模考时正好遇上出差,回来后即便刚经历几个小时时差也硬着头皮参加了模考。模考不仅仅是查漏补缺的过程,重要的是多次模拟考试后可以建立起自己擅长的做题规则和策略,答题想要全部答完都很难,更何况复查了,只有反复模拟练习,才知道如何适当地取舍,如何快速找出正确答案,如何猜答案,才不至于在真正考试时慌了手脚。总的来说,一年的备考让我觉得活得很充实,收获的不仅仅是知识,还有同学友谊,还有坚持的毅力。很多时候,自己想要退缩,想要抱怨,想要放弃,在这种苗头出现之初,就被自己遏制住了。我真正度过了非常有意义的一年,在接下来的学习海洋中扬帆起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