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0-0060-985
长江MBA李海涛教授:重要的是不断前行的勇气 |
首页 > 资讯 > 长江MBA李海涛教授:重要的是不断前行的勇气 |> 正文
长江MBA李海涛教授:重要的是不断前行的勇气 |
时间: 2023-02-14 17:50:39
来源: 长江商学院mba
浏览量: 672


落其实思其树,饮其流怀其源。在长江商学院建校20周年之际,我们希望借此机会,采访和记录下长江二十年历史中重要的创造者、亲历者与见证者,以期与他们共同在回望历史中探寻初心、看见未来。


在今天的文章中,我们对话了长江商学院金融学教授、杰出院长讲席教授、学位项目副院长李海涛教授。


李海涛教授曾在美国留学、执教20年,获得了耶鲁大学金融学博士学位,又先后任教于康奈尔大学、密歇根大学。但他最终放弃了海外的教职工作,于2013年全职加入长江商学院,希望能够和志同道合的友人一起给中国带来最前沿的金融投资理念和对世界经济的洞察力。


在今天,企业家面对的是与十年前完全不同的商业环境。李海涛教授说,身处这样的时代,企业家需要有更大的视野、责任与勇气。每次基业常青的课程,教授总会用丘吉尔的一句话来结束:


Success is not final, failure is not fatal. It is the courage to continue that counts.


没有终局的成功,也没有致命的失败,重要的是不断前行的勇气。


他想把这句话送给现在的每一位企业家。


以下为对话摘编:


1

忆初心:

行而有思,思而行远


长江商学院:您加入长江已经快10年了,当时为什么会选择长江?

 

李海涛教授:我在美国留学、执教20年,在耶鲁读金融学博士,后来先后在康奈尔大学、密歇根大学做教授。这些顶级商学院求学、教学的经历,让我在回看中国的时候,发现中国作为世界第二大、也是增长最快的经济体,却没有一个世界级的商学院。


项院长说,要在中国打造一个世界级的商学院,我觉得这是非常有感召力的。回到中国,回到长江,在这里打造世界级的商学院,把我们在海外所学、所做的研究、所有的精力、所有的积累注入中国,这大概会是每个华人教授的梦想。


所以来到长江是一个非常简单的决定,这里有这么大的机会,这么大的市场,又是自己的国家。


这些年感受下来,最让我觉得了不起的就是长江没有遵循海外的模式,而是由教授发起、走出了属于自己的独特模式,一个适合中国经济发展、拥有中国特色的商学院模式。


长江给了我非常Exciting的经历,在这里时间好像过得很快,我们会得到在美国商学院里得不到的满足感,因为我们亲手打造项目,亲身感受这个项目不断发展。这些学生的人生发生改变,职业发生改变,离开项目之后创造了很多新的企业,在岗位上做出了很多贡献。总之在教授治学的长江,我获得了很大的成就感。 

2

取势明道,知行合一的长江教育


长江商学院:您觉得长江最独特的优势是什么?对于企业家来说,最吸引他们的长江特质是什么?


李海涛教授:长江是一个创业型的学院,我们从零做起,核心靠的是教授们对中国环境的深刻审视与思考。我们认识到,在中国加入WTO的背景下,中国企业家如果参与全球竞争,他们需要新的知识,他们需要新的事业,他们需要各种各样新的理念与思维。长江就是在这种基础上打造、发展而来。


因此,从中国企业家的视角看,长江关注他们的企业发展痛点,关注他们自身最关心的问题,并且致力于解决他们所面对的实际问题。企业家来到长江,学的不止是书本上的知识,更重要的是拓展全球视野,从理论到实践的知行合一。这是我觉得长江能够得到中国头部企业家认可和青睐最主要的方面。


长江商学院:关于您提到的全球视野问题,因为之前都说中国商学院更多是引入海外先进的知识和模式,但是会面临水土不服的情况。您怎么看待这个问题?


李海涛教授:是这样的。美国的商学院教育其实也是在美国经济发展的某一阶段出现的。


当时,美国经济已经非常成熟,比较大型的企业纷纷涌现,因此整体环境需要中层管理人员,需要MBA,需要懂accounting(会计), finance(金融), marketing(市场营销)。因为只有掌握知识,才能做好中层管理。这是美国商学院发展的背景。


但是中国的发展阶段是不一样的,就像我们说中国的文化历史背景其实也是不一样的,是几千年的儒家教育文化。中国经济面临的是一个快速发展的商业阶段,经济增长模式快速变化不断更迭,还存在从计划经济到自由经济、市场经济的转变过程。完全可以想象在美国特定背景下发展出来的商学教育不一定适合中国本身。


我们想要发展一套商学院的管理理念,必然是要去帮助中国本土的企业发展。我们可以借鉴美国的知识,比如关于资本市场、关于经济等的基本原理,这些都是对的,但是需要去选择性地应用到不同的场景和环境中。


所以当我们看美国的理论在中国落地有什么水土不服的时候,我们就回去丰富和发展这些西方理论,看它的边界条件变化,看它的适用环境和条件,看它的模型原始假设等等。我们不是简单地搬运西方或者美国的经济理论,要讲究有机地借鉴。


长江商学院:结合中国经济发展阶段和独特的需求,长江还做出了哪些引领式创新?


李海涛教授:长江在建校之初就没有一味模仿美国商学院的发展模式。我们不是从MBA开始做起,而是金字塔顶端的打法,抓住创始人、董事长、CEO。这是符合中国经济发展阶段独特性的。


民营企业是中国经济发展最重要的一股力量,民营经济对中国经济的增长贡献是巨大的。企业家自身的格局、见解、知识、理念与理想都是会影响到他们整个的企业。就像杠杆一样,我们影响一个企业老总,他管理着上千人、上万人,那么影响力就会被扩大1千倍、1万倍。


因此,灌顶式打法能够让长江把先进的理念和教育最大化、最高效地影响到中国经济的发展,这也是长江非常独特和创新的地方。以长江企业家学者项目为例,我们的学员中,担任企业一把手(创始人/董事长/CEO)的学员比例超过90%,100%的学员为企业核心决策层。


长江商学院:那您觉得这批金字塔尖的企业家需要怎样的商学教育,长江又做了哪些?


李海涛教授:中国所有的头部企业家都需要一个好的商学院教育。好的商学院对他们的理念洗礼,能够帮助他们在全球竞争和中国经济转型升级的过程中,确定方向,避免犯错,为企业带来更大的发展。


那什么是好的理念和思维?我认为就是长江的校训“取势、明道、优术”。美国商学院更强调“优术”,怎么把具体的技术学好。但是对于中国头部企业家而言,他们更需要的是“取势”和“明道”,需要看到世界经济和行业发展的趋势,从第一性原理的角度来思考商业问题,而不是人云亦云,跟在别人后面亦步亦趋。


所以说我觉得长江的教育其实已经做到了注重“取势”和“明道”,在传统商学院教育的基础上,帮助企业家透过现象看本质,帮助他们更好地成长。


3

未来的企业家:

全球视野、人文关怀、专注创新


长江商学院:在您看来,面对如今和中国刚加入WTO完全不一样的经济时代,包括未来可预见的更多的不确定性,中国未来需要怎样的企业家?


李海涛教授:中国企业家现在面临的整体的、全球的宏观环境,更加具有挑战性。全球化在逆转,中国经济增长的人口红利逐渐消失,房地产等快速发展的行业也在出现瓶颈……


我觉得中国的企业家更需要坚持长期主义,专注聚焦回到本业,把自己的产品做好,把企业效率提高,拥有自己的核心竞争力,这样才能够行稳致远。同时,还要具有不断创新、不断拓展的勇气


当然我们依旧生活在一个全球链接的时代,即便存在逆全球化的浪潮,但各个国家、地区、民族之间依旧存在不可分割的互动与联系,所以中国企业发展一定要有全球视野


此外,我们还要讲人文关怀。效率不是唯一的追求,在追求效率的时候也要兼具公平。企业效率最大化的同时还要为社会做贡献,这也是企业能够长期存活和发展的重要基础。


总结来说,全球视野、人文关怀、专注聚焦和创新拓展,是我认为新一代企业家需要拥有的特质。


4

培养企业家学者:

创造源自中国的管理智慧


长江商学院:针对中国企业家的培养,长江一直在推陈出新,建设全新的、深度的项目,比如我们的长江企业家学者项目,您也参与其中,您觉得它最大的优势在哪?以及能够为我们的学员带来什么价值?


李海涛教授:我们现在生活在一个什么时代?巨变的时代。俄乌战争、新冠疫情、技术的发展和颠覆……长江企业家学者项目针对的头部企业家们面临着巨大的挑战,走错一步,看错行业发展的大趋势或者技术上选择了错误的赛道,都可能让他们和他们的企业满盘皆输。所以他们特别需要学习,特别需要知道巨变的时代中潜藏的挑战和潜在的机会。


因此,企业家学者项目就是想要把这些中国顶尖的优秀企业家聚集起来,为他们提供最前沿的知识。我们的课程很有意思,围绕着时下最为重要和凸显的问题与现象,课程设置每年都在变化,但都是企业家们最关注的内容与领域。


企业家学者项目最基础的价值当然是关于企业怎么做的问题,也就是给学员们带来事业上的知识储备和支持。


从最大的宏观环境、地缘政治、大国关系的角度,或者是经济的角度,经济周期、技术颠覆等,还有社会的角度,比如贫富差距、共同富裕的问题,去探讨企业发展怎么受到影响,帮助企业家打开眼界,能够真正广泛思考,而不是就事论事。


长江也一直在竭尽所能邀请各个领域的专家和教授,让企业家听到最真实的声音,最客观的事实,帮助他们做出最理性和正确的判断。在课程中也设置了深入企业的实践课堂,通过各行各业的跨界接触达到触类旁通、举一反三的效果。


同时,企业家学者项目的价值还涉及到非常重要的精神层面。真正伟大的企业家,有格局的企业家,他的事业往往不只是为了赚钱,背后会有梦想和信仰带给他持续的动力。因此,企业家学者项目的课程中也囊括了人文学科,比如历史、宗教、社会文化等。


更重要的是,我们提供给了同学们彼此之间精神上的链接。独行快,众行远。他们相互之间是能够理解的,因为他们面临同样的挑战、同样的压力。企业家学者项目不是一个短期的项目,是终身的学习。通过学员之间不断地沟通交流,相互鼓励和相互支持,项目的效益能够超越有限的时间和空间。


长江商学院:企业家学者项目其实很特殊。因为学者是思考型的,企业家是行动型的,两者存在一定的差别。所以想请问您怎么看待这种身份的交叉融合,项目设置的初衷是怎样的?


李海涛教授:从学生的角度讲,我个人认为思考是帮助行动的,通过学者的这种深刻思考的培养,能够让企业家在行动上做得更好。


从项目的设置初心而言,我们希望能够创造来自中国的、原创的管理智慧。


企业家学者项目一定要招到中国最优秀的企业家,他的企业要有规模、有格局、有影响力。因为只有这样的人,通过他几十年的管理经历和经验能够最终总结和升华出优秀的管理理念,甚至变成一种理论走出中国,影响到全世界。


当你提出一个非常伟大的管理理念,你会发现其实企业家跟科学家、艺术家是一样的。管理理念也是一个真理,也是一种思想,它能够改变人们的行为模式,能够促进社会的进步,是企业家为社会、为人类做出贡献必不可缺的路径。


所以我们特别强调同学要写论文,写高质量的论文,把自己切身的体验和真实的真知灼见转变为论文。如果中国的企业家能够提出基于中国的独特管理理念,我们影响的就不光是中国,而是世界。


5

祝福长江:

The Best is Yet to Come


长江商学院:如果让您用三个词来形容长江,您会用哪三个词?


李海涛教授:首先一个是梦想2008年戈壁挑战赛的时候我们有一句口号叫做“长江理想,生命飞扬”,长江是希望立足中国,走向全球的世界级商学院,所以我们是有远大梦想的。


第二个是激情因为有远大梦想,所以工作起来是充满热情、不计回报的。我们不怕困难,因为在向着一个伟大的目标不断前进。


三个是创新。有了远大的目标,有了奋斗的激情,我们就需要走出属于自己的道路,要创新打法。所以长江一直走在创新的道路上,不断推出新的项目、新的课程、新的研究。


我觉得这三件事是长江最有意思的地方,也是最具吸引力的地方。


长江商学院:可以请您在20周年的时候送给我们的同学、校友一句话吗?


李海涛教授:每次讲基业常青的课程时候,我都会用丘吉尔的一句话来结束:


“Success is not final, failure is not fatal. It is the courage to continue that counts.”意思是,没有终局的成功,也没有致命的失败,重要的是不断前行的勇气。


我觉得这是对长江,对我们的校友,对每个人,都很有价值的一句话,所以在二十周年之际送给大家,也祝福长江,the best is yet to come!



福利送上: 领取最新MBA笔试+面试真题+管综 / 英语(二)近十年真题的同学+ 助手WX:byh13011013169

也可以自己直接做个背景评估:

http://byhmba1002.mikecrm.com/enlYOD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