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M笔试备考学习计划
时间: 2022-12-30 09:56:21
来源:
浏览量: 608
1-6月:基础阶段联考数学都是初高中的知识,题目难度并不大,只不过考点多,出题比较灵活,也是考试复习的重点。首先应做到整体掌握出题范围,明确出题重点和各个模块间的联系,为后期复习定下方向。比如单独出题最多的肯定是应用题、几何和排列组合,而且基本上相互独立,肯定要作为后期复习的重中之重;再比如函数,虽然单独出题不多,但总会和其他模块结合命题,也不能忽视;还有方程,单独命题也不多,但是方程学的好不好,直接关系到应用题;这些模块间的关系,谁主谁次,需要在基础阶段理清思路,形成自己的知识框架。其次,每个模块基本的概念、公式、性质需要熟练掌握。往往到后期提分遇到困难的同学,问题都是出在基本功不扎实,所以前期打地基的工作务必重视,不要觉得这些考点简单,以前都学过,就一带而过,务必反复钻研,对应典型例题熟练掌握。最后,需要注意一种新的题型,就是充分性判断,他的解题思路正好和前15道问题求解是反着的,是已知结论,看给定的条件能否推得结论成立。充分性判断题有自己的解题规则和解题方法,务必在基础阶段熟练掌握。学习计划:一般辅导用书会分8-12个章节,保证3个月完整过完一本书(章节自行安排),从基本的概念性质,到典型例题习题,完全吃透,重复2遍;把重复错的题目重点标注(最好有个错题本,分类整理错题),后期重点强化;7-8月:强化阶段暑期,之前也强调过,兵家必争!强化阶段如果在辅导班,就跟着辅导班的节奏走,如果自己看,就开始分模块研究真题。不要怕真题少,不要怕浪费,真题是最好的学习资料,反复研究真题,不断汲取营养,只要真题的命题思路和解题方法掌握了,就一点不浪学习计划:每周1个模块,重点看基础阶段发现的薄弱模块,按模块和题型分类,强化训练对应的解题方法。9-10月:真题阶段首先,这里说的真题阶段,跟暑假时候分模块做真题是不一样的。秋季做真题,要用套卷了。之前分模块做真题时,会受到章节的暗示,在某一章,肯定考的就是这一章的内容,解题的方法很容易能想到。但开始的时候也强调过,数学每个考点之间会有一定联系,在正式考试中,一道题可能具有一定综合性,如何快速找到其对应的考点及解题方法,是需要用历年真题套卷来训练的。其次,10-21共12年真题,只做一遍是不够的,至少要做两遍!时间允许,越多越好,重复的次数越多,做题就越熟练。不要担心记住答案的问题,我们要巩固和强化的是解题思路!最后,要做好总结工作,第一遍做完,要统计一下每个模块的错误率,错的比较频繁的模块,说明掌握不扎实或者不熟练,对照解析好好理解,还要翻出暑期时候的笔记资料,重新梳理。扫除盲点之后,再进行第二遍。历年真题中比较经典的题目,也是大家经常错的:学习计划:真题第一遍2天1套,第一遍过完留1周总结、补漏;真题第二遍1天1套,尽量限时完成;11-12月:模考、刷题、看错题模考之前也强调过重要性,这里需要注意,跟英语模考有点不一样的地方在于,综合考试要把3门放在一起,要注意分配各科答题时间和答题顺序。答题时间上每科控制在1小时以内,不要太短,不然容易疏忽,更不能太长,不然占用其他科目的时间,1小时左右即可。答题顺序上,先答优势科目,单一科目里,先答擅长模块。另外说下刷题,当真题已经完全吃透,需要通过大量刷题来查缺补漏、保持题感、提升速度。学习计划:定期参加模考;平时每天1套题,查缺补漏;考前1周不做新题,只看错题;2.逻辑:试卷构成:(30题,每题2分,共60分)考点分类:形式逻辑:5题左右;难度:★论证逻辑:10题左右;难度:★★★综合推理:15题左右;难度:★★学习计划:逻辑考点比较少,不用开始的太早,一般5-6月份开始即可。但是由于是全新的学科,建议能够跟着老师学,效率会更高。所以逻辑的学习计划,都是听课,按老师的要求进行。有同学会问,是跟住一个老师从头走到尾,还是各个阶段选择不同的老师,如果中间换老师会不会有影响。根据往年同学们的反馈看,并没有什么影响,反而会有帮助(我只说大概率)。因为不管哪个老师教,逻辑还是逻辑,内容并没有变,主要看每个老师所教授的风格和方法,适合于什么阶段的学习。逻辑学习的基础一般从形式逻辑开始,形式逻辑主要还是用公式来推导,只要找准逻辑词(如:所有-有些、必然-可能、且、或、要么…要么…、如果…那么…、只有…才…等等),熟记公式,一般不会出现太大障碍;按难度来说,接下来应该是综合推理,其实综合推理题目本身并不难,只不过元素多,比较费时,需要耐心,而且近几年的命题趋势有所变化,综合推理题量越来越大,需要格外加强训练,提升这一模块的解题速度和准确度,不然考场上肯定做不完卷子;
最后论证逻辑每年是出现问题较多的地方,学习难度也较大,比如加强、削弱等题目,这里不建议用太多复杂的方法,方法太多考试时候容易混,其实就把握住证据和结论之间的关系,建立关系就是加强,割裂关系就是削弱,平时多训练可以搞定。
5-6月:基础阶段明确考点类别,能快速辨别出一道题考的是什么,熟练掌握各考点对应的解题方法。7-8月:强化阶段分模块攻克真题。其实形式逻辑不会有太大问题,重点应放在综合推理和论证逻辑上面,对照解析和课程笔记,分析每道题的每个选项,不仅要知道正确选项为什么对,还要知道错误选项为什么错。有时做论证题,答案会跟自己的理解不太一样,这时千万不要任性,一定努力把解题思路往正确的答案上靠,靠着靠着就习惯了。9-10月:真题阶段跟数学的学习一样,模块化学习之后,要放到套卷当中学习。10-21这12年真题,也是至少过2遍,同时也要做好总结工作,不赘述。11-12月:模考、刷题、看错题逻辑必须刷题,以下推荐的书目,建议至少2本。有了一定题目的积累,一来巩固解题思路,二来提升解题速度,更关键的是,每年逻辑考题变化不多,翻来覆去就是那几种题,见得多自然就熟练了,在考场上也能灵活应对。3.写作:试卷构成:论证有效性分析(1题,30分)难度:★论说文(1题,35分)难度:★★学习计划:论证有效性分析更像一篇应用文,给定一篇材料,材料中存在诸多逻辑错误,需要考生选3-4个逻辑错误加以评析,论效有固定的模板和套路,建议在学习过逻辑之后再去研究论证有效性分析,会轻松许多。论说文一般是一篇材料作文,难点在于审题立意,成文倒是比较容易。这里需要着重训练审题,另外需要积累一定量的素材,尤其是经管类的案例。写作属于主观题,受很多因素的制约,很难在这上面拉开差距,在复习过程中,性价比是最低的,这个就根据每个人的目标分数投入时间即可,我按照50+的要求来帮大家规划一下:1-6月:素材积累及推荐用书首先,论说文的案例可以从期刊中获取,读期刊的过程中,遇到新的好的案例,一定要养成习惯,给他划定一个主题,并提炼成100字左右的素材,比如看到一个企业创新的案例,要贴个“创新”的标签。当然,一个案例有可能会贴多个标签,这也就是所谓的万能素材了。其次,素材归类,把贴有创新/合作/挑战等标签的案例,总结到一起,形成自己的素材库。学习规划:每天睡前读半小时期刊,勾画重点,贴好标签,周末进行总结;推荐用书:《哈佛商业评论》、《人民日报》、人民锐评7-8月:强化阶段第一、学习两篇作文的写作套路,明确得分要点,知道这两篇文章应该怎么写,论证有效性分析重点训练对逻辑错误的评价分析,论说文重点训练审题和立意,用真题尝试自己总结概括,再对照解析纠正;第二、抄写历年真题高分范文,知道什么样的文章是好文章,总结各段需要用到的句子,形成自己的模板;最后,练字!主观题,字很重要!学习规划:用1周时间,学习写作套路,剩余时间,每周各抄写2篇高分范文;9-10月:真题阶段强化阶段虽然已经抄写过范文,但到了自己写的时候,很多同学还是会出现问题,所以还是要练,就拿真题练。提前总结好各段套路和模板,结合自己的素材,独立成文。学习规划:每周保证大、小作文各完成1篇,小伙伴相互批改;11-12月:模考、训练在模考中,一定要限时完成,两篇作文最好控制在50-60分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