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想2015年10月到2016年12月这段漫长的备考经历,过程虽然辛苦,难免迷茫、想要放弃,最终还是坚持了下来,取得了自己期望的成绩。想要感谢的人特别多,每每提及,都会眼泛泪光。很多时候,是因为感动而继续坚持,谢谢一路上的鼓励和陪伴。
说起备考的经验总结,不得不先提下自己在入学时薄弱的专业课水平,给大家做个参考。2015年9月的某一天,我用一天时间完成了2015年的真题自测。综合83分,英语70分,总分预估153分。我是英语专业毕业,但工作中一直没有用到,专业课忘得差不多了。数学只有15分,不是不会,而是完完全全忘记,不得不重头学起。中文写作部分,虽然因工作需要,经常撰写报告,但是从行文风格上,与考试要求相差甚远,思维的转换过程需要自己克服。逻辑一直处于“懵+蒙”的状态,用老师的话说就是用中文的“阅读理解”在做题。这就是当时的我。
因为底子太薄,很长一段时间里压力都特别大,失眠、焦虑、间歇性情绪低落经常伴随着我。从优势上说,理解和知识掌握能力强、心理素质好、计划和执行力强。希望把自己的情况和盘托出,可以给大家一些希望,我始终相信基础并不是最重要的,坚定的信念、对自己的清晰认知以及正确的策略选择是可以支撑目标实现的,我的经历也证明了这点。
大家的时间非常宝贵,我想在有限的篇幅中尽可能详尽地介绍备考中的经验,供大家参考。
一、 对MBA备考的全局认识
在我看来,备考的内容涉及到备考目的的确定、考试规则了解、自我认知、院校选择、备考机构选择、计划制定、计划执行这几个部分。“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以上几个步骤并非先后顺序,可以同步进行,大大缩短占用的时间,将精力尽早投入到知识点复习与练习巩固中。而对MBA考试的全局认识就是重中之重,全盘了解之后,才能更加科学地制定总体复习计划。
二、 关于计划制定
在长期的工作中养成了编制计划的习惯,计划先行,用计划指导每一步行动。一个项目从实施到最终完成,70%-80%取决于计划的制定是否科学周密。计划不仅仅是时间、精力的分配,更是将可能遇到的情况进行提前预演,制定应对方案。我从一开始就把备考界定为周期为15个月的项目来进行管理筹划。既然项目启动了,实现目标是我们的宗旨,制定计划、策略,全力推动目标达成就变得尤为重要。
首先,划分备考周期。
我将备考周期划分为知识学习期(2016年1月到2016年4月)、提面准备期(2016年5月到2016年7月初)、强化期(2016年7月到2016年10月)、冲刺期(2016年10月到2016年12月)。
其次,了解对“通过联考”这个最终目标产生影响的关键因素。
通过对过往学习经验的总结,我将影响到最终考试成绩的关键因素提炼、形成公式:联考初试成绩=投入时长×知识吸收率×知识转化率×其他可控因素×运气(不可控因素)
投入时长包括两个部分,每天保底的学习时间和在整个联考过程中,每天抽出固定的时长学习,持续加深对知识的熟悉度。
知识吸收率是指从老师的课堂讲授、笔记整理、独立做题到个人的解题思路与老师讲授的方法进行核对、勘误、思路纠正的过程。这是最基础也最核心的环节,基础越牢固,强化与冲刺期成绩提升的幅度与可能性也越大。这个周期讲究细致、中慢速、务必逐步理解透彻。
知识转化率是指经过课堂知识点和例题讲授后,遇到知识点糅合的陌生题目时,知识点识别、计算能力、分析能力、知识运用的综合,在不超过规定的解题时间里,尽可能快速、准确做对题目。
其他可控因素包括心理状态调节、身体状况调节、作息时间、家人及朋友的支持、备考行程安排等。
不可控因素包括天气、考场安排、其他突发事件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