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要读MBA?
想结识一群志同道合的朋友?
想学习全套的商业理论?
想博取事业的巨大成功?
想获得全新的人生体验?
想打开世界的大门?
……
又或者,以上都是。
“小2班”告诉你,他们是怎样的MBAer。
“小2班”全名为浙大管院MBA2010级集中2班,十年前的“小二班”很多学员都不在杭州工作,但却必须在职学习。为此,他们始终要上演真人版“双城记”,无论刮风下雨,克服严寒酷暑。
十年磨一剑,一招试锋芒。
毕业近十年,“小2班”走出了1位十大杰出青年、1位纽交所敲钟人、1位新农业双创带头人、1位获国家创新基金补助的创新者以及4位博士、5位创客。他们中有人从企业转投高校改变人生轨迹,有人不断创业探索发展方向,有人坚持创新事业更上层楼……
如此优秀的“小2班”是怎么练成的?
他们成功的路径可复制吗?
小编带你解密“小2班”。
采访手记:
麻丛
2020级浙大MBA、浙大MBA品牌合伙人
也许是机缘巧合,由我这个2020级的“2班”去采访2010级的“小2班”,但比起宿命论,我更信仰周期论,职业生涯五年一个小周期,十年一个大周期,现下正是“小2班”的收获期。
在采访中,每个人读MBA的初衷各不相同,但所有MBAer都是不甘做“咸鱼”的人,每个人虽则发展方向各不相同,但最终也都收获了各自的圆满。初读MBA时,很多人也有落差,但都能很快根据个人禀赋进行资源配置,重新定位以谋求发展。像极了人生和职场,打破——重塑——最终成长,在这个愈加不确定的时代,唯一不变的就是改变,这便是一个浙大MBAer的自我修养。
因此,MBAer尽管努力吧,时间会给我们答案,在此,我也期待着能成为下一个“小2班”的一员。
01
每个成功的组织背后都有一个成功的组织者
由于疫情原因,我们只能寻访“小2班”在杭的学长学姐们,但这并不妨碍我们感知“小2班”的班级文化。是的,已经毕业近十年的“小2班”,依然有明晰的班级文化,并深深影响着每一个成员。由于是在职读研,“小2班”年纪相差约十岁,而年龄、行业的差异反而带给他们思维的碰撞及开阔的视野,这无疑是“小2班”向心力的本源。
“小2班”在校期间的优异表现自不必言说,他们不仅在每一次的作业与考试中发挥出色,而且曾在MBA校际篮球联赛第一名,可谓是全面发展。更为难得的是,他们毕业后仍定期组织聚会、读书会、企业参访、校友毅行等活动,“蓬生麻中,不扶而直”,他们在每一次的相聚中不断复盘、交流经验,相互学习、彼此激励。
毕业后“小2班”之所以还能保持凝聚力,连续10年共同成长,离不开一个成功的组织者——班长张耐。张耐学姐属于奉献型人格而非领袖型人格,她小小的身躯,却蕴藏着巨大的影响力。做为班长,她记得住每位同学的生日,并在毕业多年后持续关注大家,成为所有人联系的纽带。她不张扬、不争辉,擅于创造舞台让他人表现,用一种润物细无声的力量凝聚班级成员。说起同学们毕业后的经历,张耐班长如数家珍却绝少提到自己,看得出她由衷地为同学们取得的成绩感到欣慰。
02
精神领跑者——吴钢
如果说张耐班长是活动中的组织者,那么吴钢学长就是精神上的领跑者了。吴钢学长是浙江华电器材检测研究所有限公司的总经理,妥妥的体制内。不同于想象中体制内的四平八稳,吴钢学长近期仍打算攻读博士学位,一来是学无止境,二来也想给儿子做个榜样和表率。
毕业后,吴钢学长成为“小2班”跑团的引领者和灵魂人物,以一己之力带动“小2班”数十位同学加入跑马的队伍,传递正能量带来的连锁反应是其他同学们也毫不逊色。此间,“小2班”涌现出1位国家职业资格私教、4位沙漠挑战赛高手、5位全程马拉松跑手,运动轨迹从国内到柏林芝加哥,从平原到冈仁波齐,运动项目从马拉松到铁人三项,创下了参与马拉松赛达152场,累计里程达60690公里的记录。跑马拉松的是一群“求变”的人,它的了不起之处在于,运动赋予的强壮体魄和坚毅性格,能让人面对困难宠辱不惊、从容不迫,这大概就是“小2班”获得成功的精神动力。
2020年吴钢学长跑广马;右上图是2017年吴钢学长和陈华伟学长参加芝加哥马拉松;右下图是2018年吴钢和朱波、谢哲明和陈华伟四位学长参加北京马拉松
吴钢学长认为,MBA期间最大的收获就是有趣的班集体,与来自各行各业的同学们分享不同的人生体验,结识一群对自己很有启发的朋友,那的确是一个人莫大的造化。不同思想碰撞能够触发每个参与者的创新能量,彼此融合,最终形成思维闭环。而MBA后的十年,则是人生变化最大的十年。同学们有人事业有成,有人学业进步,有人不断试错,每个人都是一段精彩的别样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