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文 中国传媒大学MBA《传媒创新与融合发展》专任教师,MBA学术导师 文学(传播学)博士,新华社新闻信息中心新媒体发展部主任。 1995年,摄影作品《学京剧的孩子们》获得法国昂热国际独家新闻节文化新闻图片奖。 1997-1999年常驻德国两年作摄影记者期间,于1999年3-5月参加科索沃战争报道,是中国第一位参加国际战争的女摄影记者。 2002-2003年获美国斯坦福大学奈特奖学金,任莱尔与科瑞恩·尼尔森国际新闻研究员。2006、2007、2016年三任"荷赛"评委。 01 《学京剧的孩子们》 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以后,改革开放给中国带来翻天覆地的变化,这给八十年代末从学校大门一步踏进新闻界的黄文带来了太多的兴奋点:她怀着一颗好奇之心走进丰富多彩的生活,身边的用镜头深入记录下身边许多难得的精彩瞬间。 1995年,黄文作为中国的第一位学员,赴荷兰阿姆斯特丹参加世界新闻摄影大师班学习。为了完成此次学习交流活动的“作业”,她创作了图片故事《学京剧的孩子们》。而正是这件作品于同年11月,参加法国昂热第十届国际独家新闻节,并一举获得“文化新闻图片奖”,这也是中国新闻工作者在这一重要的国际新闻评选中最早获得的高奖项。 02 《标靶》 《标靶》封面(黄文) 1997年到1999年,黄文被新华社派往德国常驻两年做摄影记者。1999年春,南斯拉夫联盟战云密布,黄文主动请缨,从德国波恩赴南斯拉夫前线参加战地报道,成为一名前往国际战场采访的中国女摄影记者。 在战争爆发前的冲突时期,黄文和同事以每天50美元的价格租了辆小汽车,穿梭于科索沃各处采访。“在冲突地区的采访存在很多变数,在那半个月的工作中,我们遭遇过很多惊心动魄的危险时刻,也让我学会了很多战场生存技能。”黄文清晰地记得,1999年3月24日晚上,正在科索沃首府普里什蒂纳一家酒店餐厅吃饭的她,听到了第一声爆炸,“战争爆发了。”那以后的一个多月的日子里,她和同事们拿着当地新闻局发的采访许可证,前往各种新闻现场采访。 “战场上每天面对的是轰炸、死亡与破坏,当时有人看见死人,心理上都垮了,但我是摄影记者,面对残酷的景象,我不仅要看,还得拍下来。”面对极端的危险和同事的壮烈牺牲,黄文慢慢战胜了紧张和恐惧。“不知道为什么,到了战争后期,我觉得自己就像一个亡命之徒,坚定地认为那些死亡和危险伤不到我,而且越是遭遇那样的情况,我越希望也越应该留在那工作。战争总共打了78天,加上战争爆发前的半个月,我在那儿待了67天。” 从初入战场的紧张与纠结,到后来敏捷自如地面对各种极端的环境与困难任务,黄文的执念很简单:“生存下来,工作下去,努力完成新华社交给自己的工作任务,向世界发出中国的声音。”战地记者的工作完成得相当出色,但战争经历给黄文心理带来的伤害同样沉重。黄文坦言:“对于我来说,刚刚从战场走出来的我在那之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实际上处在一种准抑郁的状态里,在两个多月里每天看死亡、看伤害、看战争、看极端的东西,心理被一种莫名的沉重东西罩着,痛到麻木。而离开战场之后,你会突然发现自己对先前喜欢的很多东西都失去了兴趣。” 事实上,战争结束后,她陷入了另一种心理极端,“那应该是战后心理综合症吧,你觉得自己对生活脱敏了,感受不到生活的刺激、新鲜和对事物的好奇。” 面对心理困境,黄文用出书的方式进行倾诉,帮助自己走出阴霾。她出版了一本个人战地摄影集《标靶》,她从自己在科索沃拍摄的7000多张照片中选择出127张,于2000年5月结集出版。在这本叫《标靶》的书封面上,一个手持标靶的南联盟儿童无声地坐在父亲肩头,参加贝尔格莱德护桥抗议。孩子无辜的眼神是无声呐喊,表达出饱受战火伤害的南斯拉夫联盟民众的愤怒与忧伤。 03 三任荷赛评委 从“前台”到“幕后” 2006、2007黄文两次担任荷赛评委;2008年,黄文担任美国第六十五届年度新闻图片国际赛评委,随后应邀担任美国国家地理学会所有道路摄影项目顾问及美国阿里克西亚基金会顾问委员会委员。 2009年,她又赴悉尼担任澳大利亚沃克利奖摄影赛评委,2016年,黄文第三次担任“荷赛”评委,从2005年起,黄文连续9年担任中国国际新闻摄影比赛(华赛)评选委员会执行秘书,2014至2016年,更是三度担任华赛评委会主席。 风风火火奔走于新闻前沿的摄影记者,每天坐在办公室里面对各地发来的新闻图片的图片编辑乃至新闻图片市场分析师,或国际重要新闻摄影赛事的评委和活动组织者,黄文的角色在过去近30年的时间里发生了很多很大变化。黄文说:“不同的成长阶段有不同的使命。最初想走遍天下了解各地风土人情,之后静下心来学习研究,开始做精做细,面对数字化影像时代,在图片市场产业浪潮中寻找方向,把自己变成复合型人,完成一系列宏观产业化的研究。我个人感觉,其实无论自己做什么,重要的是我在认真地观察世界、体味生活。” 从前台转到幕后,从自己拍出佳作到他人佳作的托举者、介绍者,无论在哪个岗位,黄文始终秉承新华社人的操守,对社会始终保持着自己的态度:有担待、有良知、有责任、有锐度、有情怀。 中国传媒大学MBA成立于2009年,率先开办了国内首个以“文化传媒”为特色的MBA教育项目,着力培养国家和社会急需的“懂文化传媒,善经营管理”的高级复合型人才。中国传媒大学独具文化传媒特色的MBA项目获得了社会的广泛赞誉和高度认可,成为国内最具办学特色和影响力的MBA项目。 中国传媒大学是教育部直属“一流学科建设高校”、“211工程”重点建设大学、“985优势学科创新平台”重点建设高校。学校坚持“结构合理、层次分明,重点突出、特色鲜明,优势互补、相互支撑”的学科建设思路,形成了以新闻传播学、戏剧与影视学、信息与通信工程为龙头,文工艺管经法理多学科协调发展,相互交叉渗透的学科体系。建校60多年来,学校致力于高层次、复合型创新人才培养,被誉为“中国广播电视及传媒人才摇篮”、“信息传播领域知名学府”。 博雅汇MBA,专注于北清人等顶级名校MBA提前面试申请,拥有9年的辅导
经验,帮助上千人成功拿到清北人复交等名校预录取资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