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早以前,汽车就成为了“自由”的象征,但在拥堵的高速公路上,没有人会真正感受到自由。无人驾驶技术将延伸“自由”的概念,让车内的人利用这个额外时间看书、发邮件、织毛衣、练习乐器、开个啤酒、打个瞌睡……以前不能独立开车的人,现在也能体验一种新的自由。
很多人都认为,谷歌是这场无人驾驶技术比赛中的领跑者,在道路测试经验、地图数据库、人工智能等各方面都处在领先地位。从2012年到2015年10月,谷歌的车队已进行了超过200万公里的无人驾驶测试——相当于一个人90年的驾驶总里程。但这并不意味着谷歌就会取得最终的胜利,毕竟谷歌无人车遭遇了大大小小不少事故,而其他参与无人驾驶竞争的公司,也因自己独特而强大的优势而自信满满。
沃尔沃是第一家公开做出责任承诺的自动驾驶汽车开发商,没其他人敢揽下这么大事儿。在沃尔沃的无人驾驶实验中,通过车与车的互联,可以让汽车像火车一样,保持90公里每小时的速度自动飞驰,而两车的间距只有4米。
沃尔沃汽车中国研发公司总裁沈峰博士近日在“复旦管院企业日——沃尔沃创新日”上表示,这一技术如果能够普及,将首先大大提高道路利用率,同时降低油耗。就像长跑运动员,第一名的阻力是最大的,后面的阻力将大大减少。沃尔沃S90是首辆实现130公里高度自动驾驶的汽车,2017年沃尔沃将在瑞典投入100辆车进行实际意义上的无人驾驶路测,并在适当时候将路测项目引入中国。
如果还有说还有哪家科技巨头正在无人驾驶汽车领域挑战谷歌,那肯定非百度莫属。在自动驾驶系统中,需要依仗人工智能、大数据、高精地图这三大技术,而这恰恰是百度的优势。作为全球四大AI四大巨头中唯一一家中国企业,百度在人工智能领域深耕多年,而百度高精地图的数据无需人工采集就可实现分钟级的更新。
事实上,目前整个无人车行业可以大致分为两种技术流派,一种是以沃尔沃为代表的传统车厂,一种是以谷歌、百度为代表的互联网公司。两个流派泾渭分明,互联网公司往往直接切入全自动驾驶,而传统车厂则是辅助驾驶,一步步升级。
目前,谷歌无人驾驶汽车已经过170万英里的测试(约合270万公里),但它目前还没有商用时间表。百度能够顺利达成目标吗?仅仅一个64线的激光雷达,目前造价就要50万元人民币一个。毕竟汽车不是摆在桌上的电脑,也不是拿在手里的电话,而是直接关乎消费者人身安全的交通工具,造车这件事,又岂能儿戏?
以上种种为我们勾勒出无人驾驶诱人的前景,却也呈现出这个领域要面临的诸多挑战。可以自己“跑”的汽车能否为我们带来真正的自由?对于汽车的革新是否也会颠覆这个行业?让我们拭目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