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30岁之间,最觉时光宝贵,在这段时间中选择一年牺牲业余生活,准备考试,也算是下了个不大不小的决心。 两三年前,我妈说她要考执业药师,本来是想考主管护师的——虽然职业生涯后20年转行成了财务,但护士才是她的本行,结果护师证怎么也找不到,而且卫生局档案都丢了,为了有考试凭证,我还上淘宝帮她办过一个假证,然并卵,于是主管护师考不成了,就想考执业药师,反正医药不分家。 我对这个考试的难度没有认知,但是对我妈这个人多多少少有点认知:极其坚韧。(这一点我还真是一点儿也没遗传到)。这考试一共4科,我妈说每年过2科,两年能过就行,太谦虚了。点灯熬油看了半年书,最后4科都以高分飞过,秒杀他们医院一群小年轻。 这么励志的母亲在上,我不努力也说不过去。正好当时有个同事考MBA,了解了一下,觉得挺适合我,就决定要考了,那是19年底。 (一)MBA初认识 MBA考试属于研究生考试中的管理类联考,考试科目只有两科:外语和综合,但综合包含了:数学、逻辑、写作三部分,基本毫无关系。 外语不一定要选英语,也有小语种可以选择。因为我大学专业是日语,所以选了日语,大家都说日语比英语简单,或多或少吧。研究生考试英语有两套题,分别为英语(一)、英语(二);管理类联考中考的是相对简单的英语(二);但是日语不管是什么考试,都只有一套卷子。 综合三项——数学、逻辑、写作。数学我完全不行,当年高考550来分,看起来还可以,然而数学还没及格,87分。逻辑听起来不像是一门学科,我就不知道什么专业要学逻辑;听说很难,有点怕。写作听起来有点优势,毕竟做了几年的文案。 实际了解之后,这三项分别的分值是这样的:数学 25道选择题一共75分;逻辑推理30道选择题一共60分;写作有2道,论证有效性分析1题30分+论说文1题35分一共65分。考试3个小时,题量非常大,对做题速度快的人来说十分友好。能全部答完基本上就成功了90%。 (二)辅导机构选择 我个人觉得:在目前的国内环境下,凡是应试考试一定要报辅导班(上大学的时候不懂这个,回想起来真是苦涩)。 我当时的唯一想法是报一个面授班,也去了几个机构试听,最后选择了博雅汇的辅导班。 我选的这个机构上课的地方实际离我家特别近,其次也是老师比较真诚、专业。过程中老师们很负责,每天很晚还会在群里答疑,每天坚持督促学员们打卡。而且在备考群里有很多来自不同行业的人,大家在一起学习的氛围也是很nice! (三)备考 8月末的时候,我休了一个假,去了青海。如果不是因为考试,我绝对不会8月休假,因为太热了,我其实十分想年底的时候去泰国。但是为了考试,只能提前休假,之后全力冲刺。 9月-10月,基础讲完了一遍,开始进行系统强化阶段。课程频率加了一点,很偶尔的时候,有周末两天课的情况。数学开始找时间按学习的章节划分做题。然后进入11-12月,开始进入模拟考阶段,周末就是模拟考试,然后讲考试题。发了历年的考试真题,开始刷题。当时老师也强调说一定要做历年真题,我心想能做一遍不错了,最后在老师的“魔鬼监督下”勉强做完了10年的真题。 其实我刚开始捡起来日语的时候心态是绝望的,我连很多五十音都不会写了,不是不认识,就是拿笔的时候不知道怎么写。于是在老师的帮助下以考带练,考研日语这种冷门项目,每年考试知识点变化真的不大,另外,我总觉得阅读理解和翻译这种东西不是一时半会儿能突击上来的。所以我最主要的就是根据答案给作文的范文,自己写了几段考试作文模板,最后还用上了一点。 所以备考过程再大概总结一下 3月之前:预热阶段,全程缺席(我个人也觉得没啥用,4月准备来得及)。 4-8月:数学、逻辑、作文基础讲解,我在线;除了周末的课程,班主任每天会在群里发数学题,让大家发答案。9-10月:综合系统讲解,我在线;数学稍有压力,于是在课下我也会做了一些每章节的单元测试,看看自己到底还能不能多掌握一点了。逻辑就是上课跟着做题,平时没做,作文没写。日语开始勉强进食,单词看了几眼就放弃了,实在不知道从何背起,后来根据老师的建议使劲记了记语法,最后的错误率也开始逐渐降低。 11-12月:进入模拟考试阶段,这个时候不得不用尽力气了,好几个月的准备就在这一哆嗦了。综合和外语都做了一些真题,在班上的模拟考试中,第一次完整地写了作文(在家模拟考试也完全没写,就大概估分)。所以从备考到考试,我完整的写作应该不超过5篇。 这是我自己记录的真题答题分数,空着的就是那年没做,勉勉强强一共做了10套吧。 最后再从主观上说,备考MBA到底痛不痛苦?其实还好,有几个点,稍微痛苦一点。 ①周末都得上课,几乎是取消了80%的课余活动,想去运动的时候,想想,书都没看呢!想看点其他的书的时候,想想,考试的书都还没看呢!周末也别想着安排太多事儿了,周六上完1天的课,周日基本只想瘫在家里。但是你接受了这个事实,这一年就是为此努力的时候,这些都不难克服。 ②在你花脑力学这些的时候,很多时候你知道并没有用,数学?啥时候能用上?写作,教的都是八股文写法,这个年纪了,真想学点真正能用得上的东西。但是也只能说服自己,必经之路。 ③11-12月,最后冲刺阶段,真的考验你的精力分配和抗压能力。真题虽然我只做了不到10套,但实际每天晚上的精力,其实只能答一套综合或者外语,所以这些怎么也得20天时间做完。年底双11、双12,工作压力也比较大,经常加班,公司和老板可不管你考不考试(我都没敢提),该做的工作不能耽误。有些同学工作相对轻松一点,上班还能看书,我们小伙伴,考试前一周很多人就休假了,集中复习。我考试前一天还在集中培训,我还被一起培训的小伙伴推举为班长,结果第二天我就得考试,只能请假。 但是总体来说,我觉得还好,也很难想起来有多么多么痛苦的时候。很多考MBA的小伙伴都是在职,大学毕业之后,应该早就体会到了,和生活中的其他压力相比,学习的压力根本不值得一提。 (三)上考场 但是我倒是不缺考试的运气。 12月21日上考场,提前一周在考场附近定了一个宾馆中午休息,极其破,但是近。包包是我的考试伴侣,提前问我中午想吃啥,我说西湖印象,点了几个菜。中午考完试,包包已经在宾馆买好午餐等我,我吃了休息,下午再考试,下午考完出来,包包买了热奶茶在考场外等我,我见到她,给了一个巨大的拥抱,怎么会有这么贴心的好朋友!想到了高考那年,我妈在考场外的陪考。 当天晚上各个机构出了估分器,估完分数,在180-190之间,往年分数线是160-170,我觉得基本没问题,实际分数应该能在190多,没想到出分是225( 综合150分,外语75分)。 初试完就是漫长的等待分数线和复试的过程,去年疫情影响,复试的时间一拖再拖,虽然说MBA的初试通过,复试大多是个形式,但是没有落听心理总有点焦虑。等到5月末,等来了视频面试的消息,专业课+外语+综合面试。当时也是博雅汇老师全程陪伴我,突击复习,结果还挺好,专业分奇高,直接导致我复试总成绩又前进了几名,最终150多个非全的录取名单里总成绩排名第8,成功上岸大连理工大学MBA。 以上基本上就是我的备考全过程了,从20年元旦开始,基本上所有能许愿的机会,许的愿望都是希望能成功考上。 最后,总有人问MBA到底有没有用? 你如果说立竿见影的作用,肯定是没有。承诺提升学历就升职加薪,这样的神仙单位可太不真实了。 那你为啥要考?还那么贵! 坦白地讲,最大的愿望还是拓展眼界吧,不是人脉啥的,我很讨厌这个词儿。就是接触一些新鲜的东西,知识也好,人也罢。另外,当然是提升学历了,我个人对于学历还是有一点虚无缥缈的追求,这可能是家族遗传。学历展示的就算不是能力,也是你想站得更高的决心吧。 最后想说的就是这一路的备考历程虽然苦,但是我觉得值得! 感谢我励志的妈妈,感谢博雅汇的老师!
博雅汇MBA,专注于北清人等顶级名校MBA提前面试申请,拥有9年的辅导经验,帮助上千人成功拿到清北人复交等名校预录取资格。
20—21申请季,在师生的共同努力下,博雅汇的学员共拿下528个名校offer。辅导的264名学员中,面试综合通过率达到90.15%。其中,MBA项目北大预录取51人、清华经管预录取29人、人大商学院预录取42人,各校录取人数业内排名第一。想要咨询MBA添加助教老师微信(158104371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