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比一条条从实践中总结出来的经验,“管理理论”对于那些“经历丰富但却从未学习过管理理论”的企业管理者来说,似乎有时候稍显陌生且苍白。因此他们在回顾或描述他们的成功时可能会不自觉地流露出管理理论的“无用”或"不那么有用"的看法。 那么,“管理理论”到底有用没有?如果没有,为何每年依然有那多人进入大学的商学院学习“管理”? 这样的“论战”或者说“疑问”,始终在人们心中悬而未决。而在浙江大学管理学院创新创业与战略学系郭斌教授看来,“不遵循理论的个体所获得的巨大成功,既不能证明理论是有价值的,也不能证明理论是没有价值的。” 学者简介:郭斌,浙江大学管理学院创新创业与战略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浙大管院睿华创新管理研究所副所长。研究领域:创新管理与战略、技术追赶与产业创新、信息搜寻行为与策略 近日,他撰文对管理理论的真正价值进行了深入客观的分析,并提出了自己的思考。 管理理论的真正价值是什么? 郭斌/文 这看上去是一个很简单的问题,简单到甚至似乎不值得被提出。然而当我们把眼光投向管理理论与管理实践之间关系的时候,对这个问题的看法就变得非常微妙了。 在这些年里,随着中国市场化经济的进程,越来越多的企业家在获得商业成功的同时,也对社会认知产生了越来越大的影响。而这些企业家对于管理理论的看法,也呈现出较为多元化的观点。事实上,关于管理理论价值的争议,并不仅仅发生在管理实践领域,在管理的学术研究领域,近年来也引发了不少争议,甚至是论战。 虽然我们可以从一个较为稳妥的方式来这样表述管理理论与管理实践之间的关系——管理理论源于管理实践,反映了对管理实践的概化认知。但这种说法似乎在一些时候显得略微有些苍白。 譬如说,一些企业家,甚至是一些很成功的企业家,他们可能会声称:我并没有科班地学习管理理论,我管理我的企业所遵循的都是我自己在过去的实践中不断摸索和总结的,这些都不是从书中看到的。一些较为极端的甚至声称:什么时候你忘掉了那些所谓的管理理论,你才能在管理实践中真正获得成功。 面对这样的观点和认知,我们如何才能说服他人,实际上也是说服自己:管理理论对于管理实践者是有价值的。 其实上述的这样观点,其逻辑的本质是:如果我们把管理实践者划分为两类,一类是遵循管理理论来进行管理实践的,另一类是所谓的不以管理理论来指导自己行为的管理实践者;那么,后者的成功,甚至是比前者在平均意义上更成功,是否就意味着管理理论的价值一直是被我们高估的? 要回答这个问题,一个更为本质的问题是:管理理论真正的价值究竟是什么? 1 管理理论的真正价值是什么? 在很多年里,不论是管理理论的研究者,抑或是管理实践者,都会隐含地认为管理理论的价值在于可以帮助人们获得更好的绩效结果(或者说优异的绩效结果)。这种隐含假定存在着两个重要的缺陷。 首先,管理理论并不必然产生更好的结果。换言之,遵循管理理论的实践者,并不会必然获得更好的绩效结果。在个体意义上,那些不遵循理论的实践者,完全可以获得超出遵循理论的管理实践者所能获得的平均绩效水平。 我们可以用赌场的例子来作一个类比。在赌场当中,由于凯利公式的存在,据说唯一可能依赖于个体能力战胜庄家的游戏就是21点。事实上,也的确有过一些依赖于高超的数学概率论知识从这个游戏中获利的例子,正如一些经典的好莱坞电影所展现出的艺术化情节。然而即便如此,这些依赖于数学知识从赌局中获利的玩家,是否是赌场中获利金额最大(也就是绩效结果最高)的玩家?这显然未必如此。 就此而言,管理理论的价值在于它能帮助实践者稳健性地获得平均意义超出一般水准的、满意的绩效结果,而不是最优的绩效结果。 其次,为什么我们强调"平均意义上"“稳健性地获得满意结果”的管理理论价值,这是因为管理理论的价值实现是依赖于一定的边界条件的。这个边界条件就是大数定律。 具体而言,如果单一的个体有机会遵循理论进行不限次数的尝试,或者是在一个个体数量N足够大的群体中那些个体都遵循理论进行尝试,那么遵循理论所得到的结果,一定会稳健地高于不循循理论实践者所能获得的平均绩效水平。然而,在这些不遵循理论的实践者中,依然可能会有个体由于运气或者是由于个体超出常人的能力,从而获得整个群体中最好的绩效结果。 2 这将意味着什么? 这意味着,不遵循理论的个体所获得的巨大成功,既不能证明理论是有价值的,也不能证明理论是没有价值的。反过来,我们也无法认为,遵循理论的实践者,一定会在群体中成为最优秀的个体。 因为这两个方面从来就不是处于对立的状态。我们之所以把这两个方面在潜意识里予以对立,在很大程度上,是来自于研究者对于理论价值的过度自信,或者是源自于实践者对于理论价值的误解与误读。 因此,如果实践者自我认知是属于六西格玛之外的,也就是具备超常的个体能力,那么,你完全可以依据自己的思考和经验来获得成功,当然你也可能会失败。对于大多数个体而言,在满足大数定律的情况下理论至少可以帮助你来稳健地获得满意水平的绩效结果,但是理论无法保证你在单次尝试中必然获得好的结果或者是获得成功。 这种平均意义上的稳健性是如何产生的?这是因为理论可以通过从大量的那种随机方向的尝试可能性当中剔除掉一些失败率高的方向(或者说路径),这样被保留下来的那一部分,虽然并不能保证一定成功、一定得到最好的结果,但至少可以把一些不必要的试探、一些错误率比较高的尝试所带来的成本极大地降低。 考虑到组织是由大量的个体所构成,如何能够在这些不同的个体之间进行高效率的沟通和协作,管理理论还会发挥另外一种功用,那就是当组织的个体都遵循相似的管理理论来认知环境和引导个体行为时,他们更易于形成高效率的组织行为。 所以在那些金字塔尖的管理者声称管理理论无用的时候,他们的中层管理者可能正在努力地学习和运用那些“无用”的管理理论。 这个世界总是那么有趣。 当我们把关注的视角从个体层面重新转向组织层面,那么管理理论的价值将在很大程度上也与组织的复杂性有关。如果我们回顾过去一百年中管理理论与管理实践的发展历程,我们就能清晰地看见组织复杂性对于管理理论及实践所产生的重要影响; 当现代意义上的企业组织变得规模日益庞大、管理层级越来越多、运营的方式越来越复杂,那种完全靠个体的能力和经验来驱动组织的运转将变得越来越困难。现代意义上很多管理理论的产生和发展都与此有关。 所以不要简单地以傲慢或无知的方式来对待管理理论,因为有些时候管理理论被认为是没有用的,并不是因为理论本身的问题,而是因为你所在的组织在复杂性上还远未达到一个限度。 ——end—— 浙大MBA 中文MBA项目: 中文MBA新动力班(全日制) 普通中文MBA项目(非全日制) 浙大MBA创客班(非全日制,杭州、深圳) 旅游与酒店管理MBA项目(非全日制) 医疗管理MBA项目(非全日制) 农商管理MBA项目(非全日制) 全球MBA项目(GMBA): 全球制造与供应链管理项目(GMSCM) 联系我们: 报名咨询:0571-88206871 官方网站:mba.zju.edu.cn 官方邮箱:mba@zju.edu.cn 新浪微博:@浙大MBA
20—21申请季,在师生的共同努力下,博雅汇的学员共拿下528个名校offer。辅导的264名学员中,面试综合通过率达到90.15%。其中,MBA项目北大预录取51人、清华经管预录取29人、人大商学院预录取42人,各校录取人数业内排名第一。想要咨询MBA添加助教老师微信(15810437141)